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红军粉里的鱼水情

2019-08-16 10:51:21    中国青年报

盛夏时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农家小院、田野乡间晾满白色的粉条。提粉、配料打芡、和面、沸水漏条、冷浴晾条、打捆包装,做粉条的村民们忙碌着。正龙三粉合作社社长马正龙也不例外,他一边给自家工人打下手,一边乐呵呵地说:“没有红军留下的制粉技术,我们一家就住不上新房子,过不上今天的好日子。”

西吉流传着一段耳熟能详的故事。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进入宁夏,途经兴隆镇,看到老百姓靠蒸、煮等简单技术加工马铃薯食用,已掌握制作苕粉、河粉、米粉技术的红军战士,开始教群众用马铃薯制作粉条。

“先把马铃薯切成碎块,再使用石磨将碎块磨成淀粉汁,之后用粉勺把淀粉汁漏成条,开水煮熟后捞出晾干。”红军手把手地教授,粉条制作工艺渐渐在当地流传开来,老百姓亲切地称之“红军粉”。

今年44岁的马正龙是家里的第四代制粉人,他的曾祖父是第一批跟红军学会制粉的乡民。至今,马正龙家制粉车间的墙上,还挂着一个古黄色的漏瓢,表达着“不忘初心”的感恩之情。

这份传承不仅映照出红军与当地群众的浓浓情谊,也让“红军粉”随着时光流逝焕发出新的生机。

据王河村村支书马正军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合作社时期,王河村每个组都有一个磨坊加工粉条,统一制作后分配给村民食用。改革开放后,村民也会在家制作粉条进行销售,以换取一家人需要的柴米油盐。此后,随着电机研磨代替了石磨,粉条产量提高,并逐渐发展成为王河村及周边村镇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全村现有粉条加工作坊38家,年生产加工三粉近万吨,产值有9000多万元。”马正军用数字说话。2018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00元,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小粉条带来了大收益,但王河村村民并不止步于此,他们还想通过辛勤的劳作,扩大红军粉的品牌影响,让更多人了解红军和百姓的鱼水情。为此,王河村出产的粉条都会在包装背面写上一段关于红军教村民做粉条的故事,有的还会在包装显眼处写上“红粉”“红军粉”等字样。

在兴隆镇副镇长王军江看来,这种做法是纪念、是感恩,更是一份历久却未曾改变的初心。“当年红军教村民制粉,跟如今党和政府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是一脉相承的,而老百姓继承红军精神,助推脱贫攻坚,同样是在发扬80多年如一日的长征精神。”王军江说。(见习记者 王豪 记者 母建鑫 任明超 李剑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青山有幸埋忠骨——探访直罗镇战役烈士陵园
下一篇:红岩村的“鸡鸭行长”童小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