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作家谈“北京文学的光荣与梦想”

2019-10-29 10:27:41    北京日报

“关于北京文学的历史与当下,我认为不能一味地写一座城市的从前,更应关照这座城市的当下与从前的关系。”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在“新中国70年·北京文学的光荣与梦想——第四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上说出了这番话。

作为每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第四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近日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出版集团主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承办,梁晓声、刘庆邦、张柠、宁肯、周晓枫、李林荣、傅秀莹、石一枫、文珍等知名作家、评论家纷纷发声。

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认为,北京的文化底蕴不仅仅指过往的历史,更指的是创作者、研究者、文学刊物,以及曾在这里酝酿发生的文学思潮、文化现象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关系,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成为创作者生命里的营养。

青年评论家杨庆祥提出了北京文学的“城市语法”概念。他认为,北京已经不仅是地理学意义上的北京,而是更加具有世界性、多维度的北京,我们需要有新的“城市语法”来重新建构写作。这种“城市语法”不应该由巴尔扎克或波德莱尔来命名,而应该是北京作家独有的写作方式,只有这样北京文学才可能真正达到世界文学的高度。

青年作家、《当代》杂志编辑石一枫表示,这些年中国人对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时光飞逝、变化巨大”的感觉,在北京是最集中的,几乎所有将变未变的苗头总是在北京先出现。这种“苗头”正是北京作家写好北京、写出历史真实、历史深刻性得天独厚的题材优势。书写这些变化也是年轻作家面向未来,必须迎接的挑战与迎难而上的责任。

青年评论家丛治辰则分享了个人眼中具有北京文学特色的三部作品: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刘心武的《班主任》、王朔的《空中小姐》。在他看来,这三部作品都敏锐地把握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体现出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特点和城市文化。(路艳霞)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树立文化自信 以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校史布展
下一篇:柴河沿战役英雄群体:枪林弹雨中保卫一方平安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