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他画出了“生命的焦虑”

杨欣欣 王小枫    2019-02-26 11:46:51    文摘报

  蒙克《病中的孩子》

  《呐喊》是艺术史上最有辨识度的图像之一,以至于大多数人产生了“蒙克约等于《呐喊》”的认识。蒙克曾经自述:“我跟两个朋友一起迎着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阵忧郁。突然,天空变成血红色。我停下脚步,靠着栏杆,疲惫至极,感觉火红的天空像鲜血一样挂在上面,刺向深蓝色峡湾和城市。我的朋友继续前进,我站在那里,在恐惧中颤抖,我感到一阵巨大的、无尽的号叫突破自然而来。”

  时间退回到1863年,爱德华·蒙克出生在挪威的一个农场,他的童年生活十分凄惨。5岁时母亲因肺病去世,14岁时姐姐死于同一种疾病,他的妹妹也患上了精神疾病,蒙克自己也曾得过肺结核差点死去。疾病所带来的恐惧和丧失至亲的悲痛伴随了蒙克的一生。除此之外,当医生的父亲长期受精神抑郁的困扰,脾气十分暴躁,这深深地加重了蒙克童年的阴影。

  1886年,蒙克创作了《病中的孩子》,生病的孩子气息微弱,但眼睛依然纯澈泛光。身旁的母亲同样孱弱,无能为力地深埋着头。对于逝去亲人的思念,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微弱的希望,都在整体灰绿的色调中流淌。1886年,蒙克带着《病中的孩子》与其他三幅作品一起参加在奥斯陆举办的秋季展,却激起了市民及艺术批评界的愤怒——《诺斯克智者报》评论他的画“肮脏”“鱼杂碎”;《晨报》则认为他的画缺乏精神内涵,是一幅荒谬之作。

  1892年,29岁的蒙克在德国柏林举办了个人展览。这场展览成了震惊现代艺术史的“柏林丑闻”,也影响了蒙克的一生。画展上蒙克作品中怪异的形象给观众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甚至有一些观众毁坏了其中的几幅作品。“展览丑闻”使蒙克开始引起欧洲世界的注意,他第一次挑战了保守的批评家和中产阶级的趣味,成为欧洲现代绘画重要的先行者,他的地位与当时文学界的易卜生、戏剧界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哲学界的尼采不相上下。

  蒙克说他想描绘的是“活生生的人们的呼吸、感觉、苦难及彼此相爱的心情”,他的绘画是自省的,他要将他所经历的痛苦赤裸地展示给世人。《呐喊》中惊恐和悲惨的号叫、《焦虑》中面目狰狞呆滞的群像、《吸血鬼》系列中麻木受苦的男人和残酷无情的女吸血鬼……“苦悲”“恐惧”“压抑”,似乎成了贴在蒙克身上的标签,这既来自外界的评价,也是艺术家本人的呓语。

  他曾说:“自打我出生之后,生命焦虑就像顽疾一样,一直在我体内冲撞咆哮,如影随形,驱之不去。虽则如此,我仍时常感到,我必须拥有这种生命的焦虑,没了它我就觉得像是航船面临风暴却没有了舵一般,并自问何去何从?哪里才是陆地?”

  (《北京青年报》1.18 杨欣欣 王小枫)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京陶然亭早春花卉已绽放
下一篇:“不理性”的 《姚伯多造像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