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西部地区要“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西部民族地区应把握新机遇、开创新局面,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质量。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形成共抓大保护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资源富集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过度的资源开发会突破地区环境安全线,造成严重生态问题。要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形成西部民族地区共抓大保护的格局。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进一步加大西部民族地区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西部民族地区后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充足空间。加快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绿色发展,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型绿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任务,使绿色发展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的闪亮名片。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努力挖掘西部丰富的矿产、森林、水利、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探索一条更符合自身实际的绿色发展道路。
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形成大开放新格局。我国有陆地边境线2.2万公里,其中1.9万公里在民族自治地区。西部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方面,有许多可待挖掘的潜力。要充分发挥西部民族地区沿边沿疆的区位优势和开放开发空间大的后发优势,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政策,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形成大开放的新格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完善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布局,整合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以经济走廊、陆海通道等形式着力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在市场要素流动、科技体制改革、信用体系建设和营商环境上下功夫。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健全协同开放发展机制,加快推进重点区域一体化进程,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西部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必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夯实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深化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创新能力升级、产业体系升级、能源供给结构优化,强化“造血”能力,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创新创业。以“新基建”为突破口,抢占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制高点,推动“互联网+”“智能+”产业发展。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建设和资源能源开发地干线通道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为北方民族大学校长)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5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