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公益 > 正文

构建综合金融扶贫体系 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2020-05-25 10:19:20    人民网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金融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利器,金融扶贫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核心作用,以产业帮扶为重点,通过构建包含信用体系、宣教体系在内的金融扶贫综合体系,精准方略、综合施策,实现短期快速脱贫和长效稳定脱贫的有机统一,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一、综合金融扶贫体系的概念、构成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7.7亿下降为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末的88.3%下降至0.6%,累计下降了87.7个百分点,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和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凝心聚力打响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既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范例。

金融扶贫是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能够有效推动精准扶贫的实施。金融扶贫是典型的“造血式”扶贫,金融机制的引入可以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带动产业培育和发展,促进就业和地方财政增收,其核心在于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用市场机制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培育和发展产业,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综合金融扶贫体系主要包括构建信用体系、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和宣传教育四个部分。四部分相互关联,有机统一,信用体系是基础,直接促进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有效开展;金融扶贫是中心,助力产业扶贫各个阶段的发展,并带动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产业扶贫产生持续发展动力,再正向激励金融扶贫;宣传教育体系是保障,最终综合形成正反馈循环,产生协同效应。

(一)构建信用体系

信用环境是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信用程度,是一种普遍的经济关系,其本质是行为主体守约遵规。贫困地区不良的信用环境与匮乏的优质脱贫项目导致贫困地区无血可造,为贫困地区引入金融扶贫设置了巨大的障碍。金融的本质是信用交易,良好的信用体系是金融扶贫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构建信用体系旨在解决贫困地区信用环境较差以及贫困人口主观能动不足的问题,从而为金融扶贫的推进提供保障,规避道德风险,确保已经建立的产业能够顺利成长。信用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托农村信用信息辅助系统,推动贫困人口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指导各金融机构按要求、按标准积极开展信用评定工作,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信用评定率。信用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发挥当地乡镇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各级扶贫干部的调研数据,协调配合相关部门以村级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健全信用评价体系,持续优化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二)发挥金融核心作用

金融的本质是资源优化配置,金融扶贫以股权投资和债权债务关系连接着资金供需双方,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可以将社会富余资金引导到贫困地区,将贫困地区分散、零散的优势资源转化为资本,实现符合当地特点的优质产业培育和发展。强化金融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核心配置效用,通过产业扶贫基金、特困贷款、“保险+期货”等金融产品服务,贫困地区、人口通过金融扶贫渠道获得资金,借助良好的金融环境和产业支持循环,产生更多的资金利润,助力实现精准脱贫成效。

(三)培育优质产业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融资渠道少、市场竞争意识缺乏、自我发展动力不足、管理理念滞后是阻碍贫困地区发展支柱产业的普遍难题。金融扶贫辅助产业发展,首先需要使特色产品多样化,通过延长产业链与产业周期等形式提升产品利润;利用当地特点,创造新的特色产品,挖掘市场潜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提供技术、销售支持等方式,增强贫困人口产业发展信心,带动其脱贫致富。最后还需要加强与各类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协同合作,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风险防范补偿机制,以推动针对贫困地区的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更重要的是,借助金融的力量,持续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

(四)加强宣传教育协调

对于扶贫工作而言,扶贫不应仅仅是让贫困人口获得现金财富,而要产生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果没有主观思想与素质的提升,极易造成返贫现象的发生。通过金融扶贫,让贫困地区掌握发展致富所需的技术、知识,并通过宣传引导贫困人口建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实现激发内生动力作用。加强宣传和引导,实现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激发起来,增强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借助报刊、电视、网络、刻发光盘、远程培训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开展形式多样、浅显易懂的宣传活动,宣讲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让基层干部充分认识金融扶贫的重要性,熟悉金融扶贫政策。村干部要主动走出去,邀请金融机构对所在贫困地区进行金融帮扶。通过宣传栏、宣传手册、集中宣讲等方式,加强金融精准脱贫政策的宣传,促进贫困人口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主动意识,学习并运用政策,抢抓机遇发展产业项目,力争如期脱贫奔小康。

二、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方向与作用

在贫困地区构建完善和综合金融扶贫体系,关键在于构建信用激励机制,并建立政策机制引导资金、人才、技术流向贫困地区,培育市场化发展思维,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贫困地区企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一)建立和推出符合市场机制金融扶贫政策和产品

直接融资领域方面,在标准不降、条件不减的前提下,金融监管部门加大政策供给,对贫困地区企业在首发上市、新三板挂牌、发行债券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做到“即报即审、审过即发”,运用市场化机制,引导资金、人才、技术流向贫困地区。发掘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开发有针对性的期货品种,实现贫困地区产品信息化、标准化,通过市场机制延长产业链,扶持产业发展。截至2019年10月,已有13家企业通过绿色通道政策首发上市,融资金额74亿元,有66家贫困地区拟上去企业正在筹备上市。另有315家贫困地区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涉及22个省份197个区县,交易所债券市场累计发行扶贫公司债和资产支持证券79只,发行金额407亿元。间接融资领域方面,支持大中型商业银行将普惠型涉农金融业务、扶贫金融业务纳入事业部制统一管理,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考核激励政策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形成专业化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脱贫攻坚的金融服务供给机制。截至2019年6月,累计发放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脱贫人口贷款1.73万亿,4915万人次获得贷款支持;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余额3834.15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06.14万户。农业保险承保农作物品种超270种。不断促进和加强银保融合,保期结合,发挥“保险+期货”的作用,推动基础金融服务扩面提质的同时,有效提供风险保障机制。“保险+期货”试点项目覆盖19个省份的99个贫困县,贫困试点数量占比近60%。

(二)引导金融扶贫力量广泛参与

金融资源纷纷聚焦精准脱贫。开展证券期货行业“一司一县”、“一司多县”结对帮扶活动,发挥金融机构中介服务功能,增强金融资金引导和协同作用,改善融资状况,辅助产业发展,培育贫困地区造血功能。2019年10月,已有101家证券公司结对帮扶了285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75家证券公司主动增加帮扶对象,从“一司一县”增至“一司多县”。针对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服务能力弱的问题,各金融机构在调整优化物理网点布局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电子渠道、流动服务、委托代理等渠道,通过建立惠农金融便利店、离行式自助银行,投放在行式现金自助设备、自助服务终端,建成助农取款点等手段,利用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个人小额信用贷款等贷款项目,在贫困地区建立起便民惠农的普惠式金融服务体系。

(三)为贫困地区引入现代金融理念

金融扶贫需要扶智与扶志同行,加强对贫困地区金融知识的宣传培训,为贫困地区人民提供贷款融资、投资理财、产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提供识别非法集资、辨别民间高利贷、反假币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各方面的知识和金融咨询服务,帮助村民树立正确金融理念、强化金融安全意识。同时,进一步扩展贫困群众职业教育、农技推广、信息流通等专业技术获取渠道,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以开拓致富门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四)建立健全守信激励机制

对失信企业和个人开展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加大贫困人口贷款和其他不良贷款清收力度,严厉打击逃债行为,推动形成诚信为本、诚信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让扶贫小额信贷或直接融资“放得出、用得好、收得回”,既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又让贫困人口“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在良好的信用体系建立后,还贷的动力可以正向激励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加快脱贫的速度。

总之,构建综合金融扶贫体系,充分发挥金融扶贫重要基础作用,建立长效机制,能够切实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止返贫,推动金融服务贫困地区实体经济发展能力。(文章来源:《中国金融》)

作者信息:

1.侯智杰,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在职金融学博士,中国证监会。

2.许恒(通讯作者),经济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本文仅代表个人学术观点 , 不代表所在机构意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江西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下一篇:政府工作报告:支持社会组织、慈善事业等健康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