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国家公园 > 正文

跨皖苏两省池杉湖湿地公园采访见闻

2020-05-30 14:03:40    新华网

新华社合肥5月26日电 题:“人、水、林、鸟”共生的“美丽画卷”——跨皖苏两省池杉湖湿地公园采访见闻

上万株苍翠高大的池杉耸立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成千上万只鸟儿于其间筑巢、觅食、嬉戏……5月下旬,位于安徽滁州市和江苏南京市交界的池杉湖湿地公园迎来了候鸟繁殖季。水中有林,林中有鸟,湖上有莲,偶有小舟载着观鸟的游客静静划过。

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生活在池杉湖湿地里的鸟类有102种,常年栖息和每年经此迁徙的鸟类总数超过10万只,世界极度濒危鸟类——青头潜鸭也把“家”安在了这里。

池杉湖湿地地处长江下游圩区,以前由于地势低洼,附近农民常受水患困扰。80年代初期,滁州市来安县杨渡村群众在这片洼地种下千亩池杉。由于缺乏管理,水体污染、捕杀鸟类现象严重,致富无门的当地村民甚至想砍掉池杉改建鱼塘。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目前,池杉湖湿地面积约5800亩,水系经滁河连通长江,虽然面积不大,却是长江的重要生态屏障。”滁州市林业局副局长汪海洋说,以对接南京江北新区为契机,滁州市强化生态综合治理,加快池杉湖湿地保护与修复。

“现在别说人了,连鸟儿都晓得要飞到这‘天堂’来生儿育女。” 提起家乡的变化,杨渡村村民许治平充满自豪。

5月的长江三角洲水清岸绿,清澈的滁河水蜿蜒曲折200多公里,跨越安徽、江苏两省,在南京投向长江怀抱。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池杉湖湿地保护也按下了快进键。

2016年,池杉湖湿地正式加入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围绕基础共建、资源共保、功能互补、发展共赢等理念,皖苏两省探索跨省协商共建模式,共同守护池杉湖湿地这片美丽的绿色空间,并通过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申报。

退耕还湿、搬迁村庄、疏通水系、截污纳管……经过持续整治,昔日水患频发的洼地“换了新颜”,千亩“水上池杉林”成为候鸟天堂,不少村民在园区中找到工作,变为候鸟的“守护者”。

“家里的20多亩地流转给了湿地公园,我在园区管理游船,除了土地租金,每月还有几千元的工资。”如今,村民许治平在对岸的南京六合区买了房,每天开车10分钟来池杉湖湿地公园上班。据介绍,池杉湖湿地公园为“许治平们”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许治平说,在这里上班的村民,安徽人和江苏人各占一半。

“近几年在南京和滁州两地政府支持下,我们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皖苏两地的青少年,开办户外讲堂、自然课堂,传授湿地及野生动植物知识,倡导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的文明理念。”池杉湖湿地公园负责人韩汇山说。

初夏时节,池杉湖湿地公园的千亩荷塘绿意流淌,如今这里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新晋“网红打卡地”。

韩汇山告诉记者,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他们也在探索如何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今年计划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莲茶等产品,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奔小康。(新华社记者 王菲)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好世界级资源 做成高质量产品 西部大开发 旅游新机遇
下一篇:瞿塘峡初夏美如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