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新疆兵团擦亮红色名片

2020-12-18 19:12:16   

在新疆,有一个典型的红色旅游区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里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战时扛枪,闲时垦荒”,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屯垦戍边队伍。“军垦文化”“南泥湾精神”“戍边文化”“八千湘女上天山”“千里急行军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如今,一批带有“兵团”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十三五”期间,兵团预计累计接待旅游总人数突破1.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与“十二五”相比,旅游总人数增长176%,旅游总收入增长215%。通过擦亮红色名片,打造红色地标,兵团红色旅游事业驶入了“快车道”。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内部

 

永不退役的戍边部队

屯垦戍边是中国几千年开发和保卫边疆的历史遗产。据史料记载,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西汉,以后历代相袭。这对统一国家、巩固边防,促进新疆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正是这一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1956年5月起,兵团受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艰苦创业中发展壮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以屯垦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朝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商建服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兵团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建水利,开垦荒地,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一个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发展现代工业,逐步形成以轻工、纺织为主,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随着兵团国民经济体系的确立,兵团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到1966年底,兵团的各项事业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曾于1975年被撤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其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到200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两大沙漠边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建起了数千公里的绿色屏障,形成了1064千公顷新绿洲,建起了石河子、五家渠等一批新兴城镇;国内生产总值占自治区的13.2%。

兵团也称为“中国新建集团公司”,是集农业、工业、交通、建筑、商业,承担经济建设任务的国有大型企业。兵团的党、政、军、企四套领导机构与四项职能合为一体。兵团实行党政军企高度统一的特殊管理体制。兵团各级都建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挥着对兵团各项事业的领导作用。兵团设有行政机关和政法机关,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兵团是一个“准军事实体”,设有军事机关和武装机构,沿用兵团、师、团、连等军队建制和司令员、师长、团长、连长等军队职务称谓,涵养着一支以民兵为主的武装力量。

60多年来,一代代兵团人艰苦奋斗、努力开拓,忠实履行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把戈壁变成绿洲,把荒漠变成良田,创造了塞外胜江南的奇迹,唱响了建设祖国、巩固边疆的壮歌。

 

小白杨哨所

 

讲好兵团故事,弘扬兵团精神

60多年前,第一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换下戎装,铸剑为犁,筑起一座座生态之城。而今,旅游时代的浪潮终于将“兵团”这处独一无二的风景推至世人面前。

当走进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我们可以参观三五九旅军垦纪念馆,在此追溯红六军团和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的光荣历史;感悟三五九旅在我国西北边陲的戈壁荒滩上铸剑为犁、开荒生产、履行屯垦戍边伟大使命的南泥湾精神;感受兵团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兵团第六师的前身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历经二十多年战火的洗礼,涌现出125位共和国将帅,其中有一位叫做王近山的将军,他就是电视剧《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之一。五家渠军垦博物馆珍藏了大量军垦文献资料和实物,让大家深切了解到兵团儿女热爱祖国、艰苦创业的伟大奋斗历程。

大家耳熟能详的《小白杨》,歌唱的就是九师161团的小白杨哨所。上世纪80年代初,哨所战士陈福森回伊犁家中探亲,将哨所官兵卫国戍边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让他将10棵白杨树苗带回到哨所种上,叮嘱他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为祖国守好边防。哨所干旱缺水,战士们吃水都要到一公里外的布尔干河去挑,尽管战士们每天用省下来的水精心浇灌,但是小白杨还是相继枯死,10棵小白杨中唯有一棵顽强地活了下来,与战士们相依相伴。如今的小白杨已长成参天大树,和兵团人一起成长,为这片土地增添生机,增添希望。

兵团第十师185团1连,地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一线,是全国离边境线最近的一个连队。沿着边境公路一路向南,通过参观185团的夫妻哨所,186团的百年老国门、龙珠山等景区,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兵团独特的戍边文化和厚重的家国情怀。

2014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接见了第十师185团军武哨所民兵马军武,他对总书记说的一句话“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受到总书记的高度赞扬。从1988年那场史无前例的抗洪守土保卫战后来到兵团桑得克龙口民兵哨所巡边、守水、护林的马军武,一守就是31年。

一个个红色旅游景点记录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诠释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胡杨精神。一座座军垦新城,就像散落在祖国西北边陲的烽燧,让华夏文明之火在丝绸之路上薪火相传。兵团的红色旅游是一种特殊的红色旅游,兵团肩负着屯垦戍边伟大使命,是兵团红色旅游最独特、最有价值的资源。

兵团党委非常重视这些宝贵的精神载体,不断加大红色旅游宣传力度。2020年12月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指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承办的“红色之旅·壮美兵团”兵团红色旅游推介会乌鲁木齐举行。此次推介会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宣传推介兵团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助推兵团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开发,擦亮红色名片

新理念、新模式、新思路,带来的必将是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近年来,兵团以高标准谋划大格局,着力构建旅游发展蓝图。以兵团特色的红色旅游作为主体,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兵团还充分发挥在文化、生态、区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加快相关旅游产品开发,打造出诸多产品,让旅游业成为带动兵团职工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

“十三五”期间,兵团着力加强红色资源保护、思想内涵挖掘、大力提升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多点培育和建设具有发展基础和潜力的重点红色旅游项目,基本形成了“一核一圈两带七区多点”的红色旅游资源体系。

一核即以石河子市为核心,打造中国红色旅游军垦文化体验地和中国屯垦文化旅游目的地;一圈即环塔里木屯垦文化旅游圈,包括一师(阿拉尔市)、二师(铁门关市)、三师(图木舒克市)、十四师(昆玉市),打造以屯垦文化、中原文化、边疆文化为主,以大漠绿洲生态体验为辅的屯垦旅游目的地体系;两带即重点建设天山北坡屯垦文化体验带“十三师—六师(五家渠市)—十二师—八师(石河子市)—七师(胡杨河市)”和沿边边境屯垦文化体验带“十师(北屯市)—九师—五师(双河市)—四师(可克达拉市)”;七区即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7家景区(点);多点即兵团68家师(团)史陈列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十师北屯市白沙景区

 

兵团各红色旅游景区加强与当地学校合作,结合党课团课、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组织专家学者、优秀讲解员开展红色旅游进校园活动一百多场次。与此同时,兵团大力推动大中小学生赴兵团红色旅游景区开展参观学习、红色研学旅行、红色夏令营和冬令营等社会实践主题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兵团精神。

“十三五”期间,兵团旅游进一步深化产业融合,把红色旅游与农业观光旅游、边境旅游和绿洲自然生态旅游等结合起来,不断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充分发挥红色旅游事业对脱贫富民综合带动功能,兵团支持和鼓励团场职工以屯垦文化为主线,参与红色旅游景区配套服务经营,开办具有兵团特色的农家乐(牧家乐、林家乐、渔家乐),发展种养业和特色手工业,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培育兵团特色旅游品牌,进一步丰富了团场职工收入多元化渠道。“十三五”期间,兵团旅游扶贫连队和职工全部实现脱贫,185团、161团等两家单位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旅游景区扶贫示范单位。

在旅游成为生活常态、文旅融合开启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学研究制定“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兵团“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发展将以“红色文化游”为特色,以文旅深度融合为路径,打造以“屯垦文化”为核心,丝路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绿洲生态旅游、边境风情旅游协同发展的国内一流线路型旅游目的地。

激活兵团红色基因,让历史遗址为爱国主义教育“发声”,让历史资料为兵团红色文化传承“说话”,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成红色旅游产业,如今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当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朱德:“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我唯一的出路”
下一篇:红十军勇夺彭泽县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