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山东抗日志士陈善:“无人区”里,“残躯铁志”独开荒

于岸青    2020-12-23 14:46:18    大众日报

1983年5月,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组织者、领导者之一,时任全国政协常委黎玉到山阳看望陈善(右)
陈善曾藏身的羊栏沟

2020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位于泰山东南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成功入选。至此,在已公布的三批共260处名录中,山东占30处,位列全国第一。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本身也是一个“第一”,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起160多人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在徂徕山西麓四禅寺举旗誓师,打响了中共独立领导山东抗战的第一枪。

陈善,就是聚集在这面义旗下的首批抗日志士之一。

41岁大叔上山打鬼子

陈善是徂徕山脚下山阳村的贫苦农民,7岁失母,14岁丧父,早年因生活所迫在军阀张宗昌的队伍里当过几天兵,后回家乡打长工为生,年过四十还是光棍一条。同村的程照轩是共产党员、泰安六区区委书记(后任中共山东分局组织部长),陈善在程照轩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坚定表示:“咱认准了这条道,死不回头!”

1938年1月1日,41岁的陈善毅然走上徂徕山参加抗日武装起义,是所有起义者中年龄最大的,在他的感召和带动下,他的两个侄子和村里一批青年农民也一起上了山。

在徂徕山起义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编为两个中队,革命意志坚定又有过行伍经历的陈善被任命为二中队二排排长。义旗高举,八方呼应,几天内,新泰、莱芜等地的起义队伍纷纷汇聚到徂徕山,稍事整训后即开始对日伪作战,到1938年4月,队伍迅速发展到4000余人,成为山东抗战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腿虽断,志未残,人伏地,气冲天

1939年深秋的一个夜晚,陈善等人与偷袭的敌人猝然相遇,为了掩护受伤的县长撤退,陈善率7名战士冲上去与几十名鬼子展开了白刃战,肉搏中一个鬼子军官的指挥刀狠狠砍在了陈善的腰上,腰间子弹袋里的一排子弹被齐齐斩断,减缓了刀锋的力量,饶是如此,他的腰上也被砍出一道20多厘米长的伤口,人也翻滚到旁边的烂泥沟里,又被敌人的枪射中脚部,昏死过去。天亮后附近群众救起了陈善,用缝衣服的大针帮他缝合了伤口。

1941年冬,日军对徂徕山抗日根据地展开残酷“扫荡”,已担任区中队长的陈善带队转移途中遭遇敌人埋伏,他右腿中弹,腿骨被打断,骨碴穿出伤口露在外面。没有药物,只好每天用盐水洗,用草棒挑伤口内的碎骨头,伤口一直不能愈合。后来用钳子截去了外露的腿骨,用两块木板子绑着夹住了伤腿。

到了1942年春天,陈善的伤腿依然不见好,而敌人不断地“扫荡”“蚕食”,在山区外围大修据点,挖了几十公里长的封锁沟,难以挖沟的地方高筑封锁墙,并将沟内山区民众全部赶出,制造了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无人区”。直到夏天,我军不得不暂时撤离徂徕山区,重伤未愈的陈善无法随队行动,只身留在山上一座小石屋里养伤,由当地老乡照顾。

7月的一天深夜,山下传来阵阵枪声,不一会儿羊倌儿王煜忠气喘吁吁地跑来:“陈善同志,不好了!鬼子要搜山,你得赶紧走!”说罢背起陈善向地势险要人迹罕至的大寨后沟转移,到了沟底陡峭处难以背行,王煜忠趴下让陈善骑在他背上,四肢着地向上爬,陈善不肯,王煜忠发了火,陈善流着泪骑了上去……

黎明时分,王煜忠把陈善驮到一个隐秘的石洞里,留下5斤煮熟的豆子和一个小水罐后匆匆离去。过了一顿饭的工夫,枪声再起,陈善望见先前待的小石屋方向升起滚滚浓烟。

王煜忠这一走不知道啥时候能再来,留下的这一小袋豆子就是命根子啊,陈善不舍得吃,可伏天里熟豆子很快就发黏了,他把豆子摊在日头下晒干,用石头碾碎,饿急了抓一小把用凉水调了喝下去。为防老鼠偷吃,他睡觉时把粮袋抱在怀里,可老鼠竟然爬到身上来抓挠,他搓了根野麻绳把袋子吊起来,这才清静了些。

喝水也成了难事。山洞离沟底的小溪不到百米,但陈善站不起来,只能把水罐挂在脖子上,左手拄地,右手扶着伤腿,半坐半趴地往前挪,第一次去溪边喝水打水是在晚上,等带着水罐爬回石洞,天都放亮了。危若累卵,九死一生,陈善终于还是挺了过来。

虽说入冬后山里的日子更加难过,但组织上时常派人穿越封锁线给陈善带来各种给养和消息,他的意志更加坚定,精神更加爽朗,久久未愈的腿伤也开始愈合了。借助一根捡来的粗树枝,陈善开始尝试着慢慢站起来,一开始总是摔倒,逐渐地可以单腿站立,然后可以拄着树棍一瘸一拐走几步了。

转眼到了1943年开春,陈善反复琢磨着:自己腿残了,没法再跟随部队行军打仗,作为共产党员不能为组织作贡献,还要组织供养,心里真不得劲儿,咱庄稼人出身能做点啥呢?对!种粮、种菜!

陈善在石洞旁的荒地上,跪着用拾来的破镰刀“锄地”,把让战友捎来的玉米、南瓜、豆角等种子播种下去,又挖了个坑攒粪积肥。山洞里老鼠多,每次他打死的老鼠也不舍得再扔,都埋在地里沤肥,浇地要拄着拐去溪边用小水罐一次次提水,浇完一遍有时要两三天。

上天没有辜负他的顽强和辛勤,夏秋收获的季节,光是种下的四十多棵南瓜就结了几百斤。

山外我军也不断向敌人发起反击,到1944年春天,我军民终于彻底摧毁了敌人的封锁沟,恢复了徂徕山根据地。陈善的干劲儿更足了,他不断请求上级给他“派活”。上级来信表扬他生产精神好,叫他继续在山里开荒,上不了前线就在后勤方面多作贡献,并派一个班战士协助他。陈善很高兴,战士们还没到他自己就忙活开了,右腿短一截站不稳,他把一块厚木板绑在脚底,开了一亩荒地,种了四十棵桃树苗。战士们到了以后,他这个“开荒队长”更是以身作则,总是早出工晚休息,带领大伙儿一口气又垦荒十亩。队伍开走后,陈善堆石砌土垒了一道长长的地坝子,引溪水、雨水浇田。这年秋天,又是一个大丰收,3000多斤粮食,5000斤瓜果蔬菜,6550斤柴草……想到自己不光不是“废人”,还能为部队为大伙儿提供这么多粮草补给,陈善心里乐开了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孤身残躯在深山里坚持了两年多,陈善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活出了一个革命战士的钢铁意志,活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无私胸怀。

这年秋后,陈善被组织上派人接下了山。1945年1月,鲁中区第一次劳动模范大会在沂水县埠前庄召开,陈善被授予“模范共产党员”“党的硬骨头”荣誉称号,他的事迹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引起强烈反响。

“金豆子沾上灰,洗干净还是金豆子!”

抗战胜利后,陈善回到徂徕山,在政府帮助下在山阳老家安了家还成了亲,积极参加家乡的反奸诉苦和土改斗争。然而,新中国成立后,陈善这位英模的身上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波折。

1952年7月1日至7日,大众日报连续在3版以连环画连载形式登出《共产党员陈善》,侧重介绍了他“功成名就”之后思想转变再转变的过程。文中称:陈善同志在抗日战争艰苦环境中,坚持了革命斗争,表现了“共产党员是硬骨头”,受到了人民的敬爱;但在胜利形势下,“陈善同志的思想显然起了变化,他认为‘革命成功’了,应该过舒服日子了。在个人主义思想支配下,他雇了长工,发展自己的家庭。土地改革复查分配漏网果实时,他自以为革命有功,想办法多得了果实,并完全脱离了政治生活,连会议也不愿再参加了。合作社的工作他也不愿再过问,使合作社失去了领导,工作受到损失。社员群众非常不满,都要求退股。这样,陈善同志就完全脱离了群众。1951年底,上级党委发觉这种情况,曾几次同陈善同志谈话,并指出他的错误。村党支部也一再帮助陈善同志认识、改正错误。在组织的帮助下,陈善同志开始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在群众大会上作了沉痛的思想检讨,表示坚决克服掉错误思想,要更好地继续为人民服务。在会上他还宣布了今后的工作计划及丰产计划。陈善同志不但思想上有了转变,而且行动也转变了。在他的带头推动下,东村420户,户户订了丰产计划。全乡很快发展了21个互助组,每一个运动每一项工作,东村都能很快投入,很快完成,由一个落后村变成了模范村。农民对陈善同志的进步表示欢迎,一致反映说:‘金豆子沾上灰,洗干净还是金豆子!’”

英雄是人不是神,模范人物也会有缺点,也可能犯错误,这篇“洗金豆子”的报道,不因成绩而掩盖欠缺,不因功劳而讳言错误,体现了共产党人及党报实事求是、襟怀磊落的作风与态度,英模典型陈善的形象也并未倒塌,从一个“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角度看,更显真实与丰满。

此后陈善时时处处为集体和群众着想,率先垂范,公而忘私,1954年当选为山东省首届人大代表,20世纪60年代担任了山阳大队党支部书记,真正发挥了一个模范党员的带头作用。作为徂徕山起义的“元老”之一,当年他的战友当中,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省部级领导或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不下几十人,黎玉、赵杰等老领导都曾专程到山阳看望他,多位老战友曾主动询问陈善生活上的困难,表示可以提供帮助,陈善每次都婉言谢绝。退休以后,他经常被邀请到学校、机关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共产党员的“硬骨头精神”传遍四面八方。

1988年1月1日,年过九旬的陈善参加了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活动,依旧精神矍铄。

1993年,96岁的陈善走完了他平凡又伟大的一生,长眠在徂徕山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头嵌弹片的功臣
下一篇:阻击在湘江之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