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涌入与逃离 银行在舆论场不同标签折射择业观反差

杨蓝    2020-12-09 12:23:21    人民网

前段时间,各大银行秋招试题难度与年轻人告别银行的话题交替出现在热搜排行榜。一边是想逃,一边是想进,曾经大家眼中的"金饭碗"如今成为一座围城和一面放大镜,折射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当代年轻人不同择业观念的交织。

"银行"成为热搜常客

因为高收入、体面、稳定等标签,银行的每一年招考,都吸引众多应届生投递简历,成为招聘市场上仅次于公务员的极具竞争力的单位,解决众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据媒体报道,今年8月以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银行提前启动了 2021年秋招,不仅把2021、2020年的毕业生都纳入招聘范围,招聘规模也明显提升,部分分支机构比 2019年增加30%以上。有声音认为,银行此举或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缓解就业压力。

即便每一年的招聘人数不少,但银行不好进也一直是舆论共识。根据某教育机构提供的数据,银行总体报录比常年维持在13∶1左右,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仅中国建设银行一家,2018年公开招聘9627人,报考人数有16.9万人;到2019年,招聘人数1.3万人,实际报名人数达到25.5万人。舆论认为,银行为了刷人,想方设法设置关卡。除了一轮又一轮的面试,前期的笔试是不可忽略的一关。而今年也不意外,从招考开始,各大银行因笔试题难接连登上微博热搜。比如,在中国银行的笔试之后,就有考生在社交平台留言,称题目跨度非常大,包括三层矩阵、粒子的静态能源公式、太阳系天体运动原理、洛朗级数等,五花八门,就差没有考医学知识了。更有考生吐槽,"感觉在招聘中科院的储备院士"。

与应届生"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进银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微博、豆瓣、知乎等社交平台上,关于逃离银行的讨论不断。以微博为例,截至11月16日,微博超话"今天你从银行辞职了吗"有2万篇帖文,2.1万粉丝。在这个超话中,粉丝互称"狱友",大家发明了一系列黑话,比如用"桂圆""跪员"代替"柜员","行蟑"代替"行长"。在他们看来,进入银行工作就好比"坐牢",每个人都在挣扎着想要逃离。

此外,近段时间集中出现的与银行相关的舆情事件,也让逃离银行的话题一直活跃在舆论场上。比如,大热的《脱口秀大会》上,演员house谈起自己当柜员经历时透露,客户甚至会说"你有什么资格上厕所,你今天就是尿在柜台里,也得把事情给办了"等。

舆论聚焦高离职率与高门槛矛盾关键

中国建设银行2017年报显示,该行职工中, 41岁至50岁的员工最多,有13.5万人,占比为 38.45%,51岁至59岁的员工有4.8万人,占比 13.7%。算下来,半数员工超过40岁。2017—2019年,中国农业银行30岁以下的员工比例分别为 20.7%、20.0%、19.3%,逐年下降;而51岁及以上的员工比例分别为24.5%、25.2%、27.4%,逐年上升。这代表着,如同互联网大厂的"35岁门槛"一样,银行里一些年轻人到了时间,就消失了。面对实实在在的数据与不断出现的热搜话题,不少网民发出疑问——为什么那么多人说银行不好,但是还是有那么多人想进银行工作?

目前,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微信公众号"每日人物"等均对年轻人逃离银行的现象刊发了相关报道。报道指出,有网民说,金融机构中,证券、投行、基金公司的收入可能比银行高,但是不稳定,风险也高,而且也更累,银行旱涝保收。也有网民用"体面""相比其他工作,没有专业限制"来形容银行工作。而银行离职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集中于降薪严重、工作压力大、晋升缓慢、没有职业荣誉感这四个部分。

据报道,1998年国家开始推进住房商品化, 2001年中国加入WTO,银行业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 2003—2013是银行的"黄金十年",这十年里,银行业总资产增长了5倍,税后利润增长了54倍,银行员工的薪酬也比其他行业更高。而也正是这样,在很多人眼中,银行的工作无异于"金饭碗"。9月23日,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布《2020年半年度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减少9.05%,银行史上首次出现整体性负增长。利润下降首先带来的是员工薪水的下降。2020年的半年报显示,36家A股上市银行支付给员工的现金相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5.9亿元。六大行中,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薪资降幅超过6%。各方数据均显示,银行风光不再,在就业市场上,没有有竞争力的薪酬,自然会失去有竞争力的人才。

然而,与降薪形成对比的是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一直稳步前进,压力更胜从前。在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等的冲击下,大部分银行转型全员营销。微信公众号"每日人物"的报道《那些逃离银行的年轻人》指出,进入银行工作,应届生挤破了头,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精力,但进来之后,不仅取得的薪水日益衰减,人也慢慢被异化了。除了不切实际的任务指标,打计算器、点钞票等各项考核都将员工逼向一种无效的竞争之中,空耗青春。与降薪同时出现的,还有日益狭窄的晋升通道。银行的岗位除了柜员,就是对公、对私客户经理,柜员主管,然后再就是行长,每一个岗位都竞争激烈,晋升并不容易。对于大部分应届生来说,刚进银行不管什么学校毕业,本科或者硕士,不出意外都将去网店做两到三年柜员。而两到三年柜员之后,路在何方,充满了不确定性。在中国新闻网的采访中,受访者直接表示,努力考上985、211,不是为了出来当柜员的。

逃离之后,路在何方?

逃离银行与千军万马考入银行的对比,所反映的是应届毕业生的期许与现实之间强烈的反差。其中原因,既有应届毕业生在职业规划上整体信息滞后; 也有大环境的发展,整体行业的变革,让很多传统行业都措手不及、转型困难等。

有银行职工透露,目前留在银行最有晋升空间的主要是三类人∶ 一是习惯于银行工作的商务,把赚钱当作自己的动力;二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岗位的技术人员;三是家里有资源,能给银行带来大额存款和进账单。在这之外,学校、学历、专业等,在银行似乎都不足以当作晋升的有力装备。

对于银行人才流失的现状,有银行管理者透露,大部分银行缺少完整的员工培养体系,这也是导致年轻人离开银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管理角度来看,都是希望在不违反《劳动法》的情况下把人用足。金融研究人士表示,近年银行业人才的频繁流动,更多地反映出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化和新兴业态的崛起,而不是说明银行"不行了"。年轻人要对银行的工作理解清楚了,觉得可以接受再选择去银行工作。如果怀着理想的工作找不到先找一份工作再说或者已经了解过后来了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就走了,这其实很不好,因为对年轻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时间成本。银行招聘成本也很高,对银行来说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当然,银行也应该反思,比如,岗位描述是不是应该更清楚些,对人才的培养或者岗位安排,是不是让应聘的年轻人充分了解。

逃离银行不是银行或者求职者单方面的原因。舆论均认为,对于逃离银行的年轻人的话题应该辩证来看,一方面,传统银行业务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是不争的事实,这是行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新一代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如果能够在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得到在银行苦熬好几倍的收益,大家都会"用脚投票"

要转型、要发展,首先就要储备人才。银行岗位与部分年轻人的不适配,对于银行来说,意味着如果不根据市场进行调整,人才流失将是长期需要面对的局面。另外,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银行来说,冲击是巨大的,如果跟不上节奏或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而舆论场不断出现的相关话题,对于银行和求职者都是在释放信号——传统银行业面对激烈竞争,需要进行内部升级调整,其中必然包括新兴技术人才储备,如何吸引且留住这部分人,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银行进行调整后,另一部分抱着谋求一个"金饭碗"的求职者,也必然要适时调整职业期许,避免空耗时间和精力成本。

(作者∶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杨蓝)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构建线上营商环境负面清单规避"舆论雷区"
下一篇:网络安全产业高峰论坛举办,多部门协力构建信息安全空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