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静音车厢不妨一试

潘璠    2020-10-27 10:34:02    北青报

近日,京沪高铁将设静音车厢的消息引发公众热议。什么算静音,什么不算?有人甚至提出,打呼噜的能不能坐?还有,非静音车厢难道就可以肆意喧哗?笔者认为,作为国外已有先例的国内新事物,借鉴他山之石,静音车厢完全不妨一试。

首先,希望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是许多乘客乘车、乘机、乘船时的良好愿望。如果在购票时能够有所选择,既是为自己选择,同时也是为他人创造一个相对更为静谧的环境,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何乐而不为?

其次,所谓“静音”,标准也不难把握,以努力不对他人产生声音上的影响为最低标准。如把手机设在非响铃状态,必须接听的电话到车厢外接听等,这些都不难把握。至于打呼噜这样的非主观状态,且声音有大有小,可以暂不做明确规定。

当然,设置静音车厢,不意味着在其他车厢可以肆无忌惮地制造噪音。保持旅途安静,是维护良好乘车秩序的必需,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具体体现。但毕竟,在漫长的旅途中,在晴朗的白日,同行者之间进行一些不影响他人的交流,也应是可以理解和允许的。

所以,设立静音车厢,提出更高的要求,维护更好的环境,完全可以一试。当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和习惯后,也许就没有单设静音车厢的必要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规范金融运行”绝不是空话
下一篇:以什么方式更好地“看见”手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