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用“一患一陪护”疏通医养民生堵点

2020-12-02 10:57:08    北青报

近日,68岁的长春市民陈宏因病住院,儿子在外地工作,亲戚都很忙,很难做到全天24小时与患者“绑”在一起。在病友推荐下,陈宏聘了一名全天候护工,问题得到解决。在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医院严格执行标准化防护,“一患一陪护”已成为常态。患者家属“倒班式看护”无法继续,急需全天候护工“补位”。一时间,关于护工人才短缺等话题再次引发公众热议。

从医院管理角度看,“一患一陪护”是大势所趋。优化医院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需要更精准的护理,更贴心的陪伴。不少医院已推出无陪护病房,意在改变过去又吵又闹、人员随便进出的住院环境,让病房变得井然有序,这正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顺应服务型社会发展需求所采取的行动。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有利于防范院内疫情传播的“一患一陪护”制度,势必更受医院的青睐。

患者和家属对于“一患一陪护”,也存在越来越大的需求。当前,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很多独生子女也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岁,老年人身体硬朗还好,一旦生病,就会面临缺人照料的难题。陈宏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老年患者面临的共同问题,一家之难,也是社会的共同之难,需要通过“一患一陪护”等方式,来化解千家万户面临的看护老人难题。

用“一患一陪护”疏通医养民生堵点,就得事先通过护工短缺这道关卡。

首先,应通过规范管理,提升护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制定行业规范,强化劳动监察,让制度成为护工的“娘家人”,才能补齐这些短板,吸引更多人投身到这一职业。

其次,多渠道开源,可不断壮大护工队伍。应考虑将护工作为一种专业纳入职业教育中,以培养专业化队伍。地区之间可开展劳动输出配合,通过集中培训、点对点输送等方式来扩大护工队伍。

医养结合,是机构的结合、服务的结合。这很好理解,但容易忽视的是,医养结合,也是工种的结合。护工一手连着医,一手连着养,护工队伍既应该也能够成为医养结合的重要载体。因此,只要壮大了护工队伍,不仅“一患一陪护”有了依托,医养结合也具备了更坚实的基础。  (时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社区团购夺小摊贩生计”?别只见道德不见其他
下一篇:“破坏式修缮文物”该怎么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