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方舱“战友” 共同进退

2020-04-20 16:30:34    中国青年报

奔赴武汉一线,张亚芳是有预感的。早在疫情暴发的初期,看着不断驰援湖北的同行,她早早写下了请战书。这位已经在滦州市中医院呼吸科内科工作了十多年的护士,觉得那是自己不能错过的“战场”。 

 

 

张亚芳。受访者供图

 

2月4日零点43分,刚下夜班的张亚芳接到了医院的通知——“现征集我市首批驰援湖北医疗队护理人员,要求从事呼吸科或感染性病症科初级以上护理骨干……”。

“于姐,一切都已经安排好,待命随时出发去战疫一线”,零点49分,张亚芳给医院护理部主任于慧敏发出了这样一条微信。

今年32岁的张亚芳,工作10年来,护理过的危重病人多达1700多位。在护理领域,她早已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白衣天使”。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这句话一直被她当作职业信仰,牢记于心。“这种时候,国家需要,我更不能退。”

在外地工作的丈夫是从猛然清醒的睡意中得知张亚芳即将前往一线的消息,“既然去,我们就等你平安归来,你必须完整地回来!”匆忙回到家中,打包行李,母亲和婆婆一直在哭,张亚芳的大儿子听到外面的声音,迷迷糊糊地起床问她:“妈妈,你要去哪里?要去多长时间?你告诉我,让我心里有个底。” 

“妈妈要去武汉出差,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回来。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弟弟。平时要帮助奶奶、姥姥做家务,在家等妈妈回来,知道了吗?”离开家时,张亚芳在孩子的脸颊上亲了又亲,作为一个战士,奔赴战场,她毅然决然,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却难以割舍。 

 

张亚芳在方舱医院内。 受访者供图  
 

凌晨4点,张亚芳随着滦州市驰援湖北医疗队出发,奔赴湖北一线。出发前,张亚芳将银行卡密码告诉了丈夫。在她心里,早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2月4日晚,张亚芳抵达武汉,2月5日上午进行紧急防护培训,下午便进入了武汉市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熟悉了解舱内的环境,当晚23:00,洪山体育馆作为第一个开舱的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感染新冠肺炎的轻症病人,张亚芳是第一批进入舱内的医护人员。

“那天外面下着大雨,我们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第一天就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当时的自己又饿又渴又冷,身体透支后是疲惫的极限。” 

下过雨的天气冷得可怕,这让来自北方地区冬季有暖气的张亚芳格外不适。每晚,张亚芳都要蜷缩着睡觉,稍稍舒展身体都会被冻醒。再加之工作的时候要全副武装的穿戴好防护服、护目镜,时间久了,头上、身上都是汗水,衣服都浸透了,“每次换衣服都觉得异常的冷,而且防护服一穿就不能上厕所了”,所以张亚芳一天里只有休息的时候才敢喝点热水,“平时在医院里忙,但是到了一线才真正体会到了喝口热水都是件太幸福的事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开始,她对待工作毫无头绪,打不起精神。可为了遏制疫情蔓延,救助更多被感染的病人,张亚芳只能让自己尽快调整状态,投入工作,睡不着觉就看看护理相关的书籍,心理压力大就寻求心理辅导。她知道自己在与病毒赛跑的“生命之舱”,“我们只有比病毒跑得更快,才能打赢这场抗疫大决战,我们的‘小别离’,是为了更多家庭的‘大团圆’。” 

方舱内,来自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员们配合默契,争分夺秒,透过护目镜模糊的视线为彼此打气加油。由于医疗环境有限、工作强度大,许多前线的医疗工作者都出现了身体不适的状况。张亚芳所在小组的一名90后男护士在强大的工作压力下患上了结石。全组成员得知这个消息后,自发地带动他运动、喝水,帮助他排出结石。工作之余,张亚芳主动认领了照顾同行小师妹的任务,成了这个队伍中的“老大姐”。

谈起这次疫情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张亚芳依旧清晰,“那次是凌晨三点,武汉又下着大雨,方舱医院突然要转入几百名病患,床位很有可能不够用。病人们刚进来的时候情绪很低落,当你的目光撞上他们渴望生命、需要帮助的眼神,内心是刺透的。” 

“让所有的患者都能够康复并活下来,是我唯一的信念”,张亚芳私下练习了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三位一体操”和律动性强的舞蹈《桥边姑娘》,她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患者表演健身舞蹈,带领患者做简单的呼吸操,疏导他们的紧张恐惧的心理,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一点一滴地做好每一件事。 

虽然每次跳完操以后,汗水从头发丝直流淌到脚底下,浑身就像淋了一场雨,但是张亚芳觉得一切都值得。“病人们的心态得到了良好的调整,治疗的配合度越来越高,感觉整个方舱都‘活了起来’。” 

在张亚芳的眼中,护理工作要细心,更要有爱心,每一个需要照顾的病人都应该是自己的亲人。“在方舱,患者和医生更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不惧困难,共同进退,彼此加油打气。” 

张亚芳和战友们用心的付出,同样也得到了患者的认可。“每次给他们发放物资、饭菜、水果的时候,大家都会很真诚地和你说句‘谢谢,感谢你们来支援我们’,听到这些,心里总是暖暖的。”

一批又一批的患者从张亚芳手中康复出院,前往下一个地点进行隔离。“记得2月29日,随着方舱内的患者越来越少,洪山体育馆上下两层的病区合成一个大病区时,我为患者表演手语《感恩的心》,他们为我唱歌《为了谁》,我们互相拥抱,互相鼓励,其中有一名病患拉着我特别认真地对我说:‘你走的时候一定要联系我们,我们来送你。’”

但是,为了让病人安心在家隔离,张亚芳是默默离开武汉的。“走的那天,有很多人站在道路两旁,因为我们在车里,只能透过车窗,看着一张张还戴着口罩的面孔,我不知道这些人是谁,也不大能听清他们在说些什么,但是很多人都自发学习了手语操《听我说,谢谢你》,手上一直做个不停。” 

这些天,张亚芳已经重新回到原本的工作岗位,每天依然繁忙,晚上睡得还是不踏实,在武汉战斗的点点滴滴像烙铁一样烫在心中。 

闲暇时,她总是习惯和孩子们呆在一起,陪大儿子做做游戏,哄小儿子入睡,脱去防护服,摘下护目镜,她仍是那个贤惠的妻子、慈祥的母亲、孝顺的女儿。 “想好好陪陪家人,等疫情完全过去,带着孩子们到秦皇岛去坐快艇,拥抱大海!” 

(原标题:张亚芳:方舱“战友” 共同进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退役不褪色 抗疫冲上前
下一篇:“头雁”引领“搬山”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