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一个盲人的创业路:打工10年,返乡成为致富带头人

2020-11-16 14:44:01    工人日报

“你们慢一点,小心一点啊!”杨伟在前面带路,不时提醒记者。这是10月中旬的一天,在湖南湘西州泸溪县朱食洞村的山里,下着不小的雨,道路泥泞。

这条路通往杨伟家的农场。有些路段铺着石子,有些路段还是土路,时而穿过一片小树林,时而出现一行陡峭的台阶,翻过一座水坝,又有一条木板桥,上一个坡,转一个弯。

在一个拐弯处,杨伟撞上旁边的山体,打了个趔趄,险些摔倒。虽然从外表几乎看不出来,但他是个盲人。“没事没事,这条路我每天走好多遍,我习惯啦!你们小心一点!”他很快站直继续往前走,并再次提醒记者走路当心。

 

一条路修了两个冬天

山脚下是连片的稻田,里面养着稻花鱼;一片开阔的平地上,一群鸭子养在这里;再往里走,高高低低的山坡上是成千上万只散养的鸡。这条路贯通的,就是杨伟的家庭农场。

杨伟今年35岁,自小视力不好,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当时,他学了计算机,在一家工厂做文职工作。后来视力每况愈下,他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他弟弟杨雄也很快确诊患有同样的疾病。这个病无法根治,患者视力将越来越差,直至完全失明。

“眼睛不好,别人会笑话你。”杨伟说,有人会拿他寻开心,比如故意伸出手来问他能看到几个手指,这让他感觉尊严在丧失。眼睛看不了电脑,他转到工厂的流水线上做工,但越发觉得打工“实现不了人生梦想”。他从广播里听到了一些残疾人创业的故事,很受鼓舞。

2011年,在打工10年后,杨伟回到老家。家里的状况并不好,母亲患癌多年,父亲又有腿疾。但杨伟决心创业,他和父亲、弟弟打算一起搞养殖,用打工的积蓄2万元和从银行贷款的5万元,选定了家乡水库边的这片地方,用一年2万元的租金流转了300亩山地和水田。“当时一门心思就想做这件事,没考虑能不能成功。”他说。

要把养殖业做起来,首要的事就是通路。父子三人拿上锄头、铁锹、钢钎等工具,开始动手修山路。其他季节农忙,他们就在冬天集中赶工,用两个冬天修出了大约2公里的路。

“体力活对我来说不在话下。”杨伟说。但是因为看不见,他和弟弟没少受伤。他们经常要凿开大石头,需要一人扶住铁棍,一人抡锤子,锤子要是没对准,砸下去手上就是一个口子。

 

连耳朵都会流眼泪

路修好了,他们又建了鸡舍和生活的木棚,在山里住下,2013年开始养鸡养鸭,同时也在水库里养鱼。不料,这一年碰上了禽流感疫情暴发,他们养的1000多羽鸡和1000多羽鸭“全军覆没”。饲料店的老板来催债,指责杨伟“你年轻人说话不算数”。

第一年的失败让杨伟感到养殖业风险太大,他决定改做种植业。于是,2014年,他又从亲朋好友那儿借款筹钱,种了100亩圣女果。然而,这一年夏天,我国南方多地发生较严重的洪涝灾害,杨伟的家乡也未能幸免。当年7月的连续大雨,让圣女果“全部泡汤”。

水灾冲走了这一年的希望,留下的是一堆债务。“亲戚、同学都不理我了,都快没钱吃饭了,到过年都不知道肉的滋味是什么。”杨伟说,“不仅眼睛流泪,连耳朵都会流眼泪了。”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放弃的话就永远放弃了,我不想认输,我不想别人说我做什么都做不好。”

直到遇见一个好心人帮忙,杨伟的生活迎来了转机。水灾过后,一个县里的职工来水库钓鱼,得知杨伟的遭遇后,资助了他2000元,又帮他联系了县团委、残联等部门。2015年,杨伟跟着组织去长沙学习了养殖技术,有个学员出资给他买了1000只鸡苗,并提出帮他销售。

杨伟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他参加了县扶贫办组织的培训班,去农校学技术,自己也听语音资料学知识,还和周边的种鸡育苗户、养殖户请教。这一年,他们养鸡赚了1万元,创业至此总算有了果实。第二年,他又养了600羽鸡,县里的农村青年协会帮忙销售,赚到8000元,“梦里都在笑”。

杨伟的养殖业从此走上正轨,并逐渐形成规模发展成家庭农场。如今,他养着5000多羽鸡、100多羽鸭,一年纯收入有6万多元。

 

有能力了就回报社会

“主要还是他自己愿意搞,我们的帮扶就更有效。”这句话,县残联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了好几遍。记者了解到,湖南省残联从2013年起启动“连千村帮万户”残疾人扶贫工程,到2020年,组织全省残联系统干部对1000个村的1万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截至今年9月,湖南省有持证残疾人194万,纳入建档立卡残疾人55.6万,己脱贫49.8万,贫困残疾人脱贫率为89.6%。

去年,州县残联给杨伟争取了一笔项目资金,硬化了水库附近的道路,还给他们盖了一个铁棚屋,杨伟和妻子黄小兰就住在这个山上的棚屋里。在创业的艰辛历程中,杨伟对给予他帮助的人一直心存感激,这其中也包括黄小兰。黄小兰身体健全,与杨伟在打工期间相识,看重他“心地善良”,不顾家人反对与他结婚。

只有在熟悉的环境里杨伟才能大胆行走,他离开农场、去外省医院治疗眼睛,都离不开黄小兰。在农场,杨伟负责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他每天里外往返、上山下山很多趟,扛很多包玉米去喂鸡。黄小兰负责观察鸡的精神、进食、粪便状态以及销售,她每天都会捉一些鸡骑电动车去县城卖。

如今,杨伟成了当地残疾人创业的典范。他还会为村民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培训,累计带动周边50余户贫困户进行山鸡养殖。接下来,他还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并计划把农场打造成一个可以休闲、垂钓、观光的农家乐。在他的棚屋前,记者还看到一只试验性养殖的鸵鸟。

天还下着雨,杨伟没有打伞,因为打伞会遮住阳光。他一直侧着头走路,这样可以让他捕捉到仅有的一点光线,不至于眼前全部黑暗。“不知道我的视力明天会怎么样,但是我希望自己有能力了可以回报社会。”他说。(本报记者 吴丽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90后城市"血管"守护者:别人低头看的是路 我看的是雨箅子
下一篇:这三本扶贫日记 他用生命书写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