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生活时尚 > 正文

创意非遗哺育大众美育

2020-12-08 10:21:09    新民晚报

一根竹篾经过指尖的几度翻飞变成可爱的动物,简单的剪裁缝制后海浪图案的土布小手包初具雏形,发挥图形排列的想象力、蘸上各种天然植物和矿物染料就能拓印出新疆风情纸质文创……完成这些和带着非遗印记的手工作品操作,不需要经过非遗匠人的“千锤百炼”,零基础的市民也能够完成。

 

雨水天露 土布海浪小手包制作课程

 

这是最近人们在2020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看到的场景。在非遗工匠、设计师、文创人的共同努力下,需要多年练就的非遗绝技变成了全年龄段的大众体验课程。尽管持续三天的博览会已落下帷幕,但博览会上一家老小围着小桌,一番敲打拨弄,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玩得不亦乐乎的热闹场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非遗作为美育“神器”走进市民日常生活的侧证。

其中,最为引入注目的二十四节气非遗美育课程体系。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名录的二十四节气,整合中国50项传统工艺和民俗活动的美育课程,不仅成就了本届手造博览会的最大亮点,也堪称近年来非遗再造领域的一大创举。

好的设计可以帮助不同的传统手工艺进入现代生活,而如何用设计、创意为非遗做“减法”,让它们成为公众也能参与的日常美育体验项目,则成为本届手造博览会留给致力于非遗传承创新的设计师、文创人的新命题。

二十四节气为媒

用创意为非遗“做减法”

春夏秋冬,时空流转,四季轮回,节气,是中国人认知宇宙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二十四节气的非遗美育课程之所以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不仅在于其与手工艺深度融合、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更在于其背后的精心设计。

比如,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竹编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设计师曾对其进行过各种现代化再造。比如,“上下”的设计师将其与茶具结合,让竹编成为茶具细密的“外衣”,为坚硬的瓷器增添几分韧性的质地和柔软的触感;有的设计师也将竹编融入珠宝设计,以独特的竹编纹理配合时尚的色彩,为珠宝饰品带去不同凡响的雅致感。

而落到公众参与的层面,课程设计者有意将高难度的精细竹编降了一个“维度”。想象一下,在初秋暑气逐渐消散,昼夜热冷交替的白露时节,编织一个竹编球,连上串珠,辅以小微灯光,做成独特的流光挂件,陪伴身边,寒生露凝时分心中总能感觉温暖。这是双手和光传递的温度。

再比如,大雪之际,让人们用十字挑花的针法,在卡套上绣制一朵美丽的“雪花”,也是应景怡情之作。而罗泾十字挑花技艺也用这种“简易版”的方式,重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这种诞生于上海宝山区的传统工艺,原是当地妇女在土布所制的衣物或帕巾上进行挑花绣的手艺,追求抽象的形似,强调整体的韵味,构图朴实,线条简洁,寥寥数笔,就将描绘对象的本质刻画得十分清晰。虽然听上去简单,但罗泾十字挑花却有“独立纹样”几十种,还有着约定俗成的规范。随着土布淡出人们的生活,与之伴生的罗泾十字挑花也曾面临濒临失传的窘境。

而将罗泾十字挑花技艺应用到制作卡套上,不仅符合技艺本身写意的形态,也打破了技艺只用于土布的束缚,重新与人们的生活美学相伴,这样的设计简约却不简单。

其实,与节气对应的每一门手工非遗课程都有设计和文化的巧思。立冬“微寒花开”,用上海绒绣绣制一个“玉兰花开”绒绣小摆件,体验浓浓上海味道;冬至“萌犬启蛰”,加入河南周口泥泥狗的制作,热闹呆萌,一扫寒冬阴霾;小寒“梅花傲雪”,在浅尝一番晾晒、淌洗、卷布、碾布工艺后,用蓝印花布制作一枚戒指,身居都市,足不出户也可指尖赏梅。

看似是让非遗“降维”的一系列设计操作,却以其独特的构思,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有识之士的思考。

从“庙堂”到大众

非遗再造成就都市美学

用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运营总监,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章莉莉的话来说:“中国传统手工艺根据应用对象,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来自民间的,一种是来自宫廷的。民间手工艺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宫廷手工艺极尽奢华,一般用于礼仪和祭祀等。这两种传统手工艺进入当代生活的方式是不同的。”

作为手造博览会主办方之一,PACC一直致力于用现代化的设计语言再造非遗,让非遗重新回归市场,让人们重新消费非遗。这也是多年来,章莉莉他们一手牵着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一手牵着设计师,担当非遗与现代设计之间的“红娘”。

让非遗走入现代设计的“庙堂”,章莉莉他们已经做出了成功的探索。比如,用缂丝技艺做具有现代审美新时尚的服饰作品,他们组成了一个策划研发团队,在深度解析提炼苏州王氏缂丝第六代传承人王建江“一寸缂丝一寸金”技艺元素的同时,邀请配饰设计师打造缂丝鞋子和手包,邀请海派旗袍设计师来缂丝礼服。中西合璧的设计,在国内外高定时尚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而在音乐剧《白蛇惊变》中,章莉莉他们用苗银锻造技艺制作发饰,以蜀绣、乱针绣、顾绣、缂丝造就素紫纱袍,非遗技艺与剧情和舞台无缝衔接,舞台上别具一格的“古典新美学”风格让人拍手叫绝。

“中国之美都藏在这些传统手工艺里面,非遗是当代设计的加油站。”不同于庙堂的展示,章莉莉也清楚地意识到,让大众感知、认知非遗美学,则需要另一种方式。在之前的几届上海设计周主展上,章莉莉和她的团队已经进行了各种尝试。用以东阳竹编为元素,打造公共艺术装置《竹编万花筒》,围绕鸟的图形和故事,叙述中国染织绣非遗技艺之美,锻造公共艺术装置《百鸟林》,都成为展览上观众必到的网红自拍打卡地。

“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不只是在展陈的设计方式上,如今也落在了公众参与的非遗美育体验课程中,练就了新的都市美学。章莉莉坦言:“在与节气结合的时候,我们也深度研究了这些手艺的特点,以及背后的民俗文化,突出设计再造的体验感。”

实用的日常美学

让非遗创新扎根生活

从T台到展台,从仅供打卡的展厅到大众的指尖,从高端定制的融合创新到DIY日常手工用品的创意设计,非遗再造看似是在不断“降维”,实则在一步步进阶,就像种子一样,逐渐在人们的身边生根发芽。

从之前单纯由机构介入、设计师扶持,到如今以美育设计引领激发公众全面参与的热情,正如章莉莉他们所期盼的那样,经过现代设计再造的非遗,已经有了被日常生活高频消费的可能,就像那些手艺诞生之初一样。

在将来,非遗手艺不仅会大量出现在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上,人们还将主动学习非遗,自发自觉地将其美学精髓带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研究者指出,非遗的文化意义在于“民间文化群体的文化自觉与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同文化体之间文化共享价值的生成。”换言之,共享价值,是非遗传承创新的关键。而为了实现非遗的“共享价值”,我们不仅需要对非遗形态进行保护,更需要对其文化内涵加以保护,尤其是要精心呵护公众参与性的审美价值的。

正如这位研究者所言:“非遗的核心内涵在于相关文化群体的集体记忆、想象、情感认同和精神传承。”当非遗美学切实“落”在市民的指尖,这种共享价值的保护,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琳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打造时尚之都,广州凭什么?
下一篇:今冬穿羽绒 必须够“花”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