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莫让“网络追踪”变跟踪

2020-07-23 16:20:43    广州日报

看过的商品,下次打开的时候会被置顶;看过的视频,之后首页会有相似的推送。有人美其名曰“大数据算法”,算出用户的所想所思。然而,这背后其实是网络追踪器在“发功”。无论是使用手机APP,还是使用电脑浏览网页,你的网络足迹可能正在被追踪。

所谓网络追踪,实际上是一种用于记忆和识别过往网站访问痕迹的技术,通过解读用户在上网过程中留下的电子踪迹,就可以搜集用户的相应信息。而这些信息一般是用于算法分析,从而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以及广告的个性化投放。前者可优化用户体验,后者能让服务商盈利。

只不过,这个看似“两全其美”的技术,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对等的关系——不管网站或平台是否提前告知,技术的主动权一直牢牢地捏在他们手上。而且,随着网络追踪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所采集的信息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当前一些平台已不再局限于搜集用户的足迹,而是开始收集用户本身,比如个人财务信息、健康状况、生活背景等私密信息。在技术不对等的情况下,别人想搜集什么、想搜集多少、想怎么搜,普通用户甚至可能毫不知情,就算知情也难以招架。这些信息一旦泄露或被不法分子采集,将会给用户带来隐私安全隐患,倘若不法分子搜集到足够多的个人信息,则可以直接定位到具体个人,实施网络诈骗等,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更大威胁。

任何技术的价值观,说到底还是人的价值观。若对技术的使用者缺乏约束,其中心术不正者则可能会变得有恃无恐,毫无底线。对此,一方面,要以技术制衡技术。要限制网络追踪技术过度收集,单凭使用者的自律是不够的。要为用户提供相应的反制手段,才能助其见招拆招。比如,目前已有浏览器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实现智能反追踪。另一方面,要用法律来钳制行业行为,切实为用户权益兜底。在加快促进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颁布与落实的同时,要构建并完善数据安全监督体系,规范网络追踪行为,违者必究,违者重罚,切实保护用户个人数据权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景区蹭热点可别“入戏太深”
下一篇:小店经济来了!5年内中国要达到“百城千区亿店”目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