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头条 > 正文

大运河“新漕运”的使命担当

金沙人    2020-12-09 09:30:36    瞭望 2020年第48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考察。在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其发展建设历程和发挥调水、排涝、泄洪、通航、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情况。他指出,要继续推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完善规划和建设方案,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大运河举世无双,与气势宏伟的长城一样,是世界文化遗产。这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以其人类历史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使用最繁忙著称于世,孕育了生生不息的运河文化,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沿河人民,滋生了星罗棋布的城市村镇,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遗存,这是运河两岸人民世代创造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大运河丰功伟绩不胜枚举,“漕运”功能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漕运者,水道运粮也。”国家利用大运河将以公粮为主的战略物资运送到京师和军营等地方,对合理配置资源、救灾应急、维护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既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国家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都水利枢纽考察时的讲话,给我们弘扬运河文化指明了方向。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规划建设,就是大运河漕运功能的新生。“新漕运”是指利用大运河将优质水资源输送到华北缺水地区,以平衡我国水资源“北缺南丰”的格局,让大运河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造福沿岸人民。

“新漕运”与过去漕运的最大区别在于:昔日以运粮为主,今天以运水为主。数量充沛、质量稳定的长江水资源,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起着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大运河“新漕运”的历史使命重任在肩,责任担当义不容辞,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中体现,是“全国一盘棋”的形象展示,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实践。

毋庸讳言,运河这条致富河、幸福河,一段时期因过度开发而发生生态危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运河流域的人民痛定思痛,壮士断腕,退渔还湖涵养生态,淘汰落后产能保护环境,逐步恢复了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为南水北调“新漕运”提供了坚强保障。将“新漕运”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还需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有好的思路、好的办法。

把绿色发展放首位,确保水资源安全。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扬州,到沿线所有的城市乡村,都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标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严格落实大运河保护核心区、控制区、拓展区要求,及早清退对水体有可能污染的工厂企业和养殖场,推动运输能力的转型升级,引导运输船只替换新能源动力,减少排放,修复生态,涵养水源,提高水源的自净能力。

引入市场机制,确保水资源合理利用。一方面,通过政府“有形的手”,合理规划沿线城市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业;另一方面发挥市场“无形的手”作用,引入水交易机制。按第三方机构对水质、流量评估,结合水资源提供单位的投入和运行费用,合理定价,收取水资源使用费,形成谁用谁付费、多用多付费的水资源交易制度,倒逼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习惯的养成。

积极开展国情水情教育,确保节约用水深入人心。“北缺南丰”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显著特点,要利用面广量大的水利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水情教育。“南丰”地区聚焦水环境保护,引导更多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大运河,积极开展大运河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让千年运河水清岸绿景美。“北缺”地区则要在保护水环境的同时,把节水教育作为重点,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科研院所,通过新旧对比增强水资源来之不易的教育,企业转型升级增强节水可行性的教育,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增强节水人人可为的教育,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浓郁氛围。

大运河“新漕运”既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创举,也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工程,更是造福于民的根本大计。它是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成立统一的大运河水资源管理机构;需要沿线城市乡村协同动作,共治共享;需要法治保障,用刚性的制度保障这项促进南北协调发展的惠民之举落到实处。□(作者为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共同守望大运河的文化记忆
下一篇:大运河故事“流”入全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