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头条 > 正文

大运河: 流动的经济命脉, 不灭的文化符号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0-12-09 09:33:33    《人民周刊》

一座漕运码头,记录着大运河流转千年的繁盛、衰落与重生;一栋皇家粮仓,见证了运河文化古往今来的更迭变幻;一把吴王夫差剑,将吴越争霸修邗沟的历史从遥远的春秋时期传送到眼前。

2020年11月,绵延约3200公里、历经2500余年岁月的大运河迎来“高光”时刻:11月1日,全面展示大运河修建历程、经贸作用和文化底蕴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11月7日至15日,北京市汇聚大运河北京段沿线7个辖区之力举办首届大运河文化节;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江苏省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调研大运河沿线的环境整治、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情况。

本刊记者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总书记2017年曾考察过的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运河河面波光粼粼,两岸柳枝随风飘荡,照耀其上的暖阳似乎仍是千年以前的模样;进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如河道般蜿蜒的展厅内,探寻大运河的“前世”故事——展柜中陈列的故纸文物,承载着一段又一段渐被尘封的时光;置身修缮后的南新仓文化休闲街,感受皇家粮仓的“今生”气质——餐厅、茶苑中不时传出欢声笑语,恍惚之间,仿佛站在明清时期的茶肆、酒馆旁。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焊铸在大运河文化展压轴的展板上,也烙刻在每一位在运河文化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华夏子孙心间。

 

 

舟楫往来贸易兴,水上航道惠民生

位于大运河森林公园内的漕运码头,是多部热播电视剧的取景地。运送漕粮的历史远去,这座码头成了北京市通州区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据点”。

“目前大运河通州段的码头都是接待游客的客运码头,不同的码头有不同的游乐项目。”王先生是京通大运河(北京)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的职员。冬季天寒,游船已经停航,作为值班员工的他仍然需要每天检查一遍码头的设备和船只。

停靠在漕运码头的游船,既有4人座的小游艇、6人座的尖头快艇,也有装饰着明黄色歇山顶的大客船。“现在我们公司承接了大运河通州段的全部水上旅游业务。通州区政府还在继续修建码头,这些项目将来或许都会由我们公司承接。”王先生说。

未来,大运河通州段将实现游船全线通航。6月21日,《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和《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同时发布。依据《规划》和《计划》,大运河北运河通州段将于2021年6月实现全线通航,通惠河通州段也将在综合治理完毕后实现游船通航。

游船缤纷闹碧水,产业兴旺利四方。依托大运河发展文旅产业,不仅能够为通州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也可以为通州居民提供就业的新渠道。在大运河森林公园餐饮驿站担任服务员的张先生今年只有20岁出头,却已经在驿站工作3年多了:“这里包午饭、管住宿,是朋友介绍我来的。我对餐饮很感兴趣,希望能学习一些相关的技术。”

在大运河森林公园的工作,支撑起了宋女士夫妻两人的生活。“我在公园工作6年了,公园东部片区的地面清扫、垃圾清理都是由我负责。我爱人也在这里工作,他什么活儿都做,有什么活儿就干什么活儿。”

公元前486年,当吴王夫差征调工人挖出邗沟的第一锹土时,大运河就成了许多沿线居民维持生计的“生命线”。“漕船运粮食、商船运货物,有许多纤夫在岸边拉船。”王先生说。

舟楫往来,人流集散。大运河文化展展示的《潞河督运图》以精细的笔触描绘了清代乾隆年间大运河天津段的繁荣图景:官船、商船、货船、渔船共同行驶在运河河道上;官衙、民居与各色店铺并立于河流两岸;岸边往来的人群中既有乘坐轿辇的官吏,又有挑着扁担的商贩,还有手持乐器的卖艺者。展览附文介绍:从明代起,负责漕运的官兵都可以随船携带免税的货物沿途售卖;清代每年有6000多艘漕船行运。

运河沿线贸易日益繁盛,大运河“滋养”的华夏子孙愈加众多。大运河文化展展出的文本与图卷显示,仅围绕与大运河开凿息息相关的漕运,我国古代就设立了一系列管理机构,自隋唐至明清,对漕船、夫役等实施有序管理,保障漕运各环节顺畅运行的官吏、士兵数量不断增加;沿运河开设酒馆、茶馆等店铺的固定商户,挎着竹篮、挑着扁担贩卖吃食、手工艺品等的流动商贩更是不计其数。

运河沿线的货物贸易不仅兴旺了周边地区的经济,也增加了充盈国库的赋税。大运河文化展展示了一张清代光绪年间的“茶引”,这是官府发放的茶商纳税证明。展板上印刷的图表显示,从1599年到1625年,九江、淮安、扬州、临清等8个内河河港的税收收入连年攀升,26年间税收数额由白银34万余两增加至约48万两。

清末民初,当帝制仅剩余晖,漕运也走向终结;20世纪上半叶,家国残破,大运河沿线因漕运和商贸而兴起的繁盛曾一度衰颓。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大运河才重新发挥起为沿线地区增加财政收入、为沿岸居民提供生活来源的功能。

在大运河森林公园恢复的仿古建筑中,有不少房舍屋檐下挂起古色古香的牌匾,向游客出售饮品和零食。“公园管理处有保洁部、安保部、工程部等不同的部门,这些部门会与相关的公司进行劳务合作。”大运河森林公园管理处负责人说。

京通大运河(北京)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金都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通州分公司……在这些公园与公司合作提供的服务岗位上,运河沿线居民用劳动创造价值,保障着自己和家庭的生活,也推动着城市的经济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考察时说:“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千年华夏人,同享运河水。2500余年时光流走,大运河两岸的景色早已旧貌换新颜,这条连通我国南北方诸多省市的“绿丝带”为沿线城市及其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源源不断贡献“活水”的能力却不曾改变。

 

大运河通州段漕运码头的游船。

 

当代价值再开掘,历史文脉焕新彩

昔日为皇室旗人和文武百官储藏食粮的“皇家粮仓”,如今成了传媒公司驻地、休闲娱乐街区、文化旅游景点。

北京市东城区依托“皇家粮仓”南新仓建设的南新仓文化休闲街,隐藏在东四十条大街旁。周边立交桥架起,车辆往来奔忙。若非“南新仓”的标识写在街巷口,行人或许不会想到,在这片高楼广厦间,沉淀着历史的600年。

进入街区,烤鸭店、海参店、川菜餐馆等餐饮类店铺,书院、画廊等文化类店铺错落分布,数间仓廒门前悬挂着宸铭传媒、兰雄传媒等传媒公司的匾额。正是傍晚用餐时分,餐饮店中的火锅、菜品、粥食热气腾腾,隔着沿街玻璃窗清晰可见;谈笑声从门窗间漏出,不时有年轻的服务人员从后门出入。

“南新仓文化休闲街保留着9座古仓廒。它既是一条文化街,也是一条美食街,还是一条旅游街。街区附近有一座南新仓商务大厦,许多在大厦上班的员工中午或晚上会来这里用餐,所以街区人流量一直不算少。”街区工作人员刘先生说。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从这三个层次深入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以此统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利用,中央文件精神正在从纸面上落到现实中。

恢复古镇风貌,也是运河沿线各省市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漕运码头所在的运河段是明代后期才开凿的,在此之前,漕粮经过张家湾镇进入北京,那时的张家湾镇相对而言更加繁华。”王先生说。

目前,北京市通州区已经将恢复张家湾古镇风貌提上议事日程。在《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确定的大运河文化带未来空间发展格局中,张家湾漕运古镇作为重要的历史遗产传承点被纳入规划。依据《规划》,不仅张家湾古镇的城墙遗迹将得到进一步保护,已经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运河河道、码头和古道等也将得到恢复和重建。

古镇重建和古迹复原,不只是风貌的再现,也包括民俗的“出土”。在大运河文化展展出的图片中,有数座矗立在运河沿线省市的天后宫、天妃宫、天妃庙:天津市隔河相望的天妃宫与天后宫不仅是海运与大运河漕运的交汇点,也是天津城市的原生点;为留住运河文化、复原古城风貌,2007年,山东省枣庄市对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的天后宫进行了重建;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江苏省淮安市的天妃庙如今只余一块石碑静立,却依然吸引着许多游客与学者前来“寻根”……

这些天后宫、天妃宫与天妃庙,都是供奉海神妈祖的庙堂。“祭拜妈祖本是南方沿海渔家的习俗,后经由大运河传入京城。人们在运河沿线修建众多供奉妈祖的庙宇,主要是为了祈祷漕运平安。”大运河文化展展出的《天后圣母事迹图志》以绘画形式讲述了妈祖的生平故事。

祭祀行为逐渐演变为文化活动。大运河文化展举例说明:北京市通州区的开漕节和漷县镇张庄村的龙灯会便由祭祀集会发展而来;妈祖信仰传入天津后,海神妈祖逐渐演变为天津市的全能保护神,并在与天津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演化出了以天津天后宫皇会为核心的妈祖信俗。展览展示出清代绘制的《天津天后宫行会图》,画面上旌旗飘摇、阵列有序,极富地域文化特色。

随舟楫“漂流”到运河沿线各地的不只有神灵与习俗,大运河的开凿也助推了贡砖烧造、纺织品制作,甚至京剧艺术的发展。大运河文化展逐一阐述:用于修建皇家建筑的贡砖和织造皇家御用服饰的苏州缂丝,都是经由大运河送到北京的;清代乾隆皇帝南巡听戏引发了各地戏班结伴进京的热潮,戏班沿运河一路走一路演,不断交汇融合,最终在抵达北京时形成了集多种声腔和表演形式于一体的京剧……

在大运河文化展上,不仅与运河相关的古画与古籍、货船运载的瓷器与根雕等作为重要的运河文化载体出现,吴王夫差的铜剑、户部发给河工的银饼、验粮的木盘等也都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呈现在当代观众面前。时代更迭,这些古代器物或许早已不再发挥使用功能,却以历史文化遗产的形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柜上重新焕发出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时指出:“古运河还要重生。”水波千里云天阔,不畏流年抹清晖。可以想见,未来的大运河文化带必将呈现出古今交融的和谐景象,“沉睡”的文化遗产也必将在新时代的保护传承利用中重获“新生”。

(《人民周刊》2020年第22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运河故事“流”入全球
下一篇:多国谴责伊朗核科学家遭暗杀事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