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多种传统的继承、选择与融合

2020-10-10 17:52:08    美术报

中国的现代雕塑作为一个20世纪才从西方引进的艺术门类,它的艺术思想和教学方法都来自于西方。在早期开设的雕塑专业中,基本是按照西方,尤其是法国的雕塑的传统和标准在组织教学。另一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造像、塑像和民间雕刻传统,这一传统长久以来被视为工匠的手艺,并不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范畴之中。而在现代雕塑引入中国之后,雕塑艺术家们将中国古老的雕塑传统比肩西方的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希望将祖国古老而优秀的雕塑传统发扬光大。在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对于西方传统和本土传统如何吸收和继承的问题。

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是中国现代雕塑得到大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上,雕塑专业的教员们广泛吸收,探索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雕塑教学体系;创作上,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为代表的一大批纪念性、装饰性雕塑不断问世,矗立在各个重要的公共空间,许多都成为了时代的经典形象,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由于雕塑专业的专业特性,雕塑教学与创作实践始终结合得非常紧密,相互促进。

在创作与教学的探索中,面对着留法教师带来的法国古典写实的教学经验和艺术思想;面对“向苏联学习”的时代大潮,留苏学生和苏联专家带来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教学模式;面对着丰富的民族雕塑传统和技艺亟待继承和发扬的现实情况,对于多种传统如何继承的思考贯穿始终。正是在多种传统的继承、选择和融合中,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中央美术学院较为完整的雕塑教学体系和基本的艺术思想。来自法国、苏联和中国本土等多种雕塑传统因素,都逐渐融入到了新的雕塑教学体系之中,成为学院教学的一部分,并通过教学而传承,也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代代相传的“雕塑基因”。

展览结合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教学和创作的发展,通过相关馆藏品的展示,尝试剖析多种传统在雕塑教学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对于雕塑专业的这一历史时期发展进行回顾。

法国雕塑经验

展览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法国雕塑经验——留法学习的教师和他们的传承”。

中国近代的雕塑专业主要是留学生引进的。从1934年,北平艺专创立雕塑专业到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中央美术学院及其前身雕塑专业主要负责教员王静远、王临乙、刘开渠、周轻鼎等皆是留法学习雕塑的学生。1950年之后,王临乙、滑田友、刘开渠、曾竹韶、郑可等有着法国学习经验的教师与他们培养出的学生王丙召、司徒杰、傅天仇等,汇聚在中央美术学院,在教学中延续着法国学院中的雕塑传统。

苏联教学引进

第二个板块是“苏联教学引进——留苏学生与克林杜霍夫雕塑训练班”。

新中国初期,如何使雕塑教育走向正规化,完善中国的雕塑教学与创作体系?大胆地向苏联学习办正规化高等艺术教育的系统经验,成为了迫切要求。

在学习苏联方面,一方面,大量介绍苏联艺术并举办相关展览,另一方面,在教学上,文化部“派出去”了钱绍武、董祖怡、曹春生、司徒兆光、王克庆五位留学生,这五个留学生归国后都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请进来”了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老师克林杜霍夫,举办雕塑训练班。到六十年代初,苏联的系统教学经验逐渐融入到了在雕塑系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民族雕塑传统在教学中的探索

第三个板块是“民族雕塑传统在教学中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个新的民族国家的诞生,需要建设相应民族文化去支持它。新的文艺环境,要求艺术“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这样道理才能讲通,也不会丧失民族信心。”促使以西方为原型的雕塑专业教学关照自身传统,挖掘民族基因。而雕塑家自身也有着发扬中国雕塑传统的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十几年以来,美术馆通过补充征集,增补收藏了王临乙、滑田友、刘开渠、苏晖等先生的关键作品,使得馆藏雕塑的系统性得到加强;又通过馆藏藏品普查和馆藏精品大系的编写,对于原有雕塑类馆藏作品进行了有效排查,挖掘、梳理出一些之前并未被大家熟知的重要雕塑作品,涉及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现代雕塑、民间雕塑、古代雕塑等序列收藏。

从馆藏精品陈列已有历次选题来看,之前的馆藏精品陈列,已经梳理过中央美术学院及其前身北平艺专的一些历史,以及西画、中国画、版画等专业的早期建设,而作为这一时期教学重要组成的雕塑专业,因为之前馆藏品的缺乏,一直没有开展过专题展示。

(中央美院美术馆供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立北平艺专之于民国雕塑的发展
下一篇: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丝路连接世界 电影和合文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