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好戏多磨《鸭儿嫂》

本刊记者 何娟     2020-12-08 17:37:47    《人民周刊》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国务院扶贫办共同主办的“全国脱贫攻坚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拉开帷幕。现代黄梅戏《鸭儿嫂》作为12部集中示范演出的剧目之一进京展演,舞台戏剧演绎着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幕后故事则诠释了主创团队从艺做戏攻坚克难的初心和决心。

 

黄梅戏《鸭儿嫂》剧照

 

城乡共享:激发本土化内生动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文艺作品批量涌现。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标新立异,也是主创团队需要攻克的一大课题。

“大家看了很多的扶贫戏、政论文章、新闻报道,从中学习‘取经’的同时,更注重深入农村寻找灵感、挖掘典型。”最终,团队达成一致意见——人民群众不仅是文艺作品的观众,更应该是剧本上的主人公。“很多戏都以扶贫干部为主角,我们就重点写贫困户。”编剧谢樵森说。

从小切口走向大主题,激发本土化内生动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也是新时代赋予黄梅戏的使命。

陈文英是“鸭儿嫂”的原型之一,丈夫因为尿毒症失去了劳动能力,一家人因病致贫。国家的医疗扶贫、教育扶贫让他们松了口气,而陈文英和孩子们也都很争气。陈文英通过养鸭种菜把日子越过越好,女儿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到农村当老师,一家人逐步走出了经济困境。

谢樵森回忆道,陈文英爽朗的笑声,至今犹在耳畔。“前段时间我还跟文英开了视频,这几年她变黑了,也胖了一点,但精神状态看起来更好了!”

男主演潘伟也曾去鸭场学习养鸭知识和赶鸭姿势,身高超过一米八的他在舞台上专攻生行,但面对一群大麻鸭却束手无策。“说来也奇怪,我们怎么都抓不住一只鸭,个子比我小的养鸭户却轻松手到擒来。”怀着这份敬意,潘伟即使在演出前一个多月遭遇车祸,膝盖受伤缝了十几针,也都坚持亲自完成一次次跳跃、下跪的戏份,力求呈现养鸭户的真实面貌。

一丈竹竿三尺绸,赶鸭下滩头,哟嗬……一声声“赶鸭调”将观众带到了皖南水乡,呈现好乡风、描绘新产业、展望新农村。水草、石板、篱笆、木屋……这是清新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徽派元素,而科技赋能现代化养鸭场,则充分展现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壮阔情景。

 

2017年9月,安徽潜山,编剧谢樵森(右)与“鸭儿嫂”的原型之一陈文英深入交谈。

 

严肃活泼:力求主旋律幽默有趣

《鸭儿嫂》是一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党一百周年献礼的现代黄梅戏,作为典型的主旋律作品,如何做到有意义且有意思,也是主创团队力求突破的瓶颈。

“古代戏有很多可以想象虚构的空间,现代戏写的就是观众身边的人和事,创作难度大多了。”导演陈佑国认为,现代黄梅戏,在选题立意方面要找准定位,在创作方向上则要对准观众的口味。

“你就找个空位坐下来,去感受观众的反应,他们什么时候笑、哭、鼓掌、吐槽……你都给记下来。”《鸭儿嫂》每次演出,文学编辑宁宗宝都“潜伏”在观众席,执行陈导分配的特殊任务。

“吃不得苦享不了福,铁豆子下锅煮不熟!背着石头上山——自找苦吃……”扶贫不是喊口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一声声乡土俚语、民间谚语,拉近了舞台和观众的距离,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鸭儿嫂’讲话的语气神态,让人很有代入感,仿佛看到了农村老家隔壁大婶的影子。”

“‘鸭儿嫂’与亡夫隔空对话的桥段,简直美哭了!”一位年轻的观众告诉记者,她看完戏特别心疼女主角,想问编剧为什么没给“鸭儿嫂”一段甜甜的爱情。

能让观众产生共情,编剧谢樵森直言很欣慰,“不枉这段唱词让我改了十几遍,哈哈。”他表示,“鸭儿嫂”拒绝小六子求爱,两人产生间隙,这是剧情发展的需要。

“小六子承包了整部戏的笑点!”打牌丧志、醉酒误事,插科打诨抖机灵,滥用催肥精差点毁了全村人辛苦打造的大麻鸭品牌。“天作有雨,人作有祸”这句话在男主角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真实是人民群众的底色,生活是文艺作品的源头,变化才是脱贫攻坚的主旋律。《鸭儿嫂》歌颂农村“最美奋斗者”,男女主角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又处处彰显人性的真善美。

 

守正革新:探索现代化戏曲生态

《鸭儿嫂》前后修改了17个版本,历时3年反复打磨。如何顺应时代发展、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探索优化戏曲生态,是每一代黄梅戏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女驸马》《天仙配》等黄梅戏经典剧目普遍关注女性群体,反映旧社会女性遭遇的不平等待遇。现代黄梅戏更注重为女性发声,彰显新时代女性风采。

有着“余公主”美称的余淑华,此次在《鸭儿嫂》中扮演养鸭农妇,还是一名早年丧偶的寡妇。她表示演得很过瘾,“我不擅长表达自己,但在舞台上,我喜欢挑战不同的角色,塑造更好的女性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鸭儿嫂》几员老将都经历过黄梅戏在电视时代的盛况,面对互联网的浪潮,新一代黄梅戏人也有自己的探索。

“通过网络直播、录制表演视频、传授唱戏技巧、分享幕后生活,我们官方账号的关注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演员的个人账号也收获了大批粉丝。”《鸭儿嫂》是青年演员余平参演的第一部现代黄梅戏,她在戏中扮演扶贫干部,利用科技手段和网络平台助力大麻鸭产业扶贫。在现实生活中,余平也热衷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但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却并非她心之所向。

谈到艺术生涯的转型之路,余平表示想要成为一名黄梅戏授课老师。在她看来,因为兴趣而学戏,依旧会受益无穷。“培养优雅的体态气质、提升文艺素养、树立文化自信,通俗易懂的黄梅戏还有益于开启民智,传播正确的价值导向。”

近年来,黄梅戏从剧场走向市场,从老一辈观众走向新生代群体,从文化软实力变成经济硬实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提到黄梅戏的文创产品、动漫作品,余平也满是兴奋和喜爱:“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戏曲是能够让年轻人产生共鸣的。”

(《人民周刊》2020年第22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雪纷飞落古今
下一篇:陕西省廉政文化精品项目话剧《路遥》上演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