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全国碳市场启动交易近百日 总成交额超8亿元

2021-10-19 11:12:13    上海证券报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上线即将满百日。截至10月18日,全国碳市场总成交额已超8亿元,随着首个履约期临近,市场日渐活跃。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当前亟须完善全国碳市场各方机制,尽快纳入机构投资者,增加交易主体,扩大交易范围。

 

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额超8亿元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交易。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下称上海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10月18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867.5万吨,累计成交额约8.45亿元。

上海环交所全国碳市场运营中心副主任张瑶表示,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年,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现在已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碳市场,目前纳入的电力行业企业数量为2162家。

价格方面,CEA从48元/吨起步,最高时突破60元/吨关口,之后一路震荡下行。截至10月18日,CEA收盘价为43.44元/吨。

上海证券报记者发现,随着发电行业碳配额核定工作即将完成,部分企业更加明确自身配额的盈缺情况,全国碳市场成交也逐渐放量。

中创碳投首席分析师陈志斌对记者表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将近,企业被要求在12月31日前完成2019年和2020年的配额清缴。据悉,目前,全国碳市场约九成的重点排放单位已完成交易账户的开立。随着履约期的临近,第四季度全国碳市场有望进入交易活跃期。

 

机构投资者入市为时不远

在业内看来,全国碳市场仍处在起步阶段,要发挥碳市场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建议,有序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持续健全市场流通环境,更好地提供碳市场长期预期,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设计,探索国际碳市场链接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接下来要引入第三方投资机构进入,增加市场活跃程度。这个很快要落地了,不会等很长时间。”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近日在公开场合说。

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对记者表示,目前,有关增加交易主体、扩大交易范围的各项举措都在推进中。其中,有色冶炼、水泥、钢铁等行业都有望在明年底前纳入全国碳市场。同时,机构投资者入市也在加快推进中。

 

企业全力推进节能降碳

随着“双碳”目标日益深入人心,企业也吹响了节能降碳、绿色发展的号角。

中国石油集团浙江油田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高级主管夏玮表示,“双碳”对整个能源行业有着深远影响。在“双碳”目标下,公司已经部署一系列工作:持续做好企业的节能减排,淘汰更新高耗能设备、生产工艺优化;提高中心运营设备的电气化率,2025年电气化率新区达到98%,老区达到80%以上;持续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完善碳中和托底措施。

上海环境10月18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上海环境早在2006年就已开始参与国内外碳交易项目,截至目前已有5个项目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未来上海环境将发挥国企责任担当和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参与资源碳市场建设,为“双碳”目标继续贡献力量。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助理任玉洁对记者表示,在“双碳”目标下,当前企业亟需做好碳资产管理,建议从以下维度推进:一是数据管理,通过内部能耗监测,对企业的真实能耗、相关供应链等进行详细分析,形成企业自我碳减排路径的设计;二是履约管理,通过低成本方式进行履约,提高盈余收益;三是碳交易,利用金融手段,发挥杠杆作用,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美债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复苏
下一篇:前三季度GDP同比增9.8% 经济发展表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