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国家发改委:着力引导外债资金用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苏诗钰    2021-07-20 10:36:43    证券日报网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的债券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关注,不少中资企业赴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及其他相关债券。

7月19日,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袁达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更好发挥绿色金融的引领支持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绿色低碳领域。

袁达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支持综合经济实力强、国际化经营水平高、风险防控机制健全的企业赴境外发行相关债券,着力引导外债资金用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进一步发挥好绿色金融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赴境外发行相关债券,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特点。

一是发行量显著提升。2020年中资企业在境外共发行19笔绿色债券,总规模约8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中资企业已境外发行29笔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约102亿美元。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境外绿色债券市场迅速升温,为我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提供了更多资金支持。

二是品种不断创新。近年来国际上支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债券品种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绿色债券、气候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近年来又衍生出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品种,债券募集资金的用途相对灵活。目前已有2家中资企业赴境外发行3笔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募集资金约15.5亿美元。

三是债券期限拉长。据市场机构统计,今年上半年中资境外绿色债券5年期以上债券发行量和占比均有所提升,超三成企业发行期限为5年期以上,有助于企业进一步优化财务结构,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

“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将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绿色债券发行量快速增长,为绿色项目提供强大资金支持;二是绿色债券发行主体持续增多,有效拓宽了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三是绿色债券产品不断创新,精准滴灌支持企业绿色转型。

汪惠青进一步表示,随着实现“双碳”目标各项任务有序落实,企业绿色投融资需求呈现井喷态势,推动国内绿色债券发展正快速迈入黄金发展期。而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我国资本市场支持绿色债券发展已初见成效,目前绿色公司债发行规模不断增长,且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认可。此外,绿债认定标准“统一”取得新进展,也有效推动了国内外认证标准的接轨。

嘉兴学院经济学院院长文雁兵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债券将成为促进“双碳”目标落地的有力金融推手。一方面,绿色债券的发行更具靶向性,信息公示严格、资金用途受限,可以引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有针对性地向绿色低碳迈进;另一方面,绿色债券以市场选择为导向,缓解了优质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压力,帮助其实现绿色低碳与长期盈利相统一。中资企业赴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是我国决心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佐证,通过绿色债券这一形式,中资企业也可实现以资金促技术,进一步强化国际“双碳”技术和管理经验交流。

如何平稳健康推进绿色债券发行?汪惠青认为,一是加强激励机制,提高绿色债券在发行成本方面的优势;二是持续完善绿色债券发行标准,提高与国际标准的对接程度。未来,可就基础目录、技术方法论等展开更深入的标准趋同研究;三是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加强绿色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管控;四是完善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投资绿色债券。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城市“抢人大战”升级 放宽郊区新城落户成趋势
下一篇:国资委: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为导向推进重组整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