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宁可让环境等产业,绝不让产业等环境”

蒋菡    2021-08-31 15:27:06    工人日报

北京有史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亚洲建筑面积最大的交通枢纽、对标最高水准的国际人才社区、中国北方唯一“五河交汇”的运河金融城、全球最大的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高精尖企业云集的创意设计小镇……迈进“两区”建设一周年时间节点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展现出新的活力。

2020年9月,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的政策正式落地、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也揭牌,全市范围内的“两区”建设由此拉开帷幕。“一年来,通过强化副中心意识、加强创新力度、注重城市副中心品牌打造,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北京市通州区“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区委副书记刘东伟在8月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巨大的商业机会

2021年初公布的规划显示,“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将实现8000亿元投资落地,平均每年上千亿元的投资,无疑将为各类企业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商业机会。

与此相印证的是,1月至7月通州区新设企业13213户、位列全市第二,全区实际使用外资约2.77亿美元,外商投资稳中向好。消费市场方面,1月至6月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2亿元,同比增长15.4%。

据介绍,通州正在通过布局金融服务业态快速改变外界的原有印象,一大批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企业正在向这片热土汇集:5月,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PWC)入驻;6月,北京银保监局批准上田八木货币经纪(中国)有限公司在城市副中心开业,这也是我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同期,坐拥A股千亿元市值新能源上市公司的三峡集团,携旗下十五家子公司入驻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绿色金融方面,中美绿色基金、三峡清洁能源公司、北创低碳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等企业先后引入,北京银行、中国银行也先后在副中心设立全市首家、第二家“绿色金融”专营支行……

“两区”政策叠加下的通州,无疑迎来了自大运河漕运通航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期。如今,运河商务区1379万平方米的优质产业空间,相当于3个上海陆家嘴;将于2024年底通车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是连接北京两个机场唯一的轨道交通节点;“五河交汇”的优美环境,是北京流域面积最广的城区、北方不可多得的内陆水城。

“通州自古以来就是路通天下、漕运通济的京畿重镇,可以说,其开放包容的历史气质预设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时代定位。”运河商务区党组书记、主任林正航说。

 

宁可让环境等产业

产因城而兴,城因产而荣。“宁可让环境等产业,绝不让产业等环境”是副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副中心规划中,与运河金融城比邻呼应的,是一座颇具巧思的国际设计小镇,从而让整个区域的气质在商业和人文之间达成了巧妙的平衡。

“张家湾设计小镇将成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永久举办地和主要会场。”中关村科技园通州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余龙表示,项目遵循设计小镇“毯式街区”的建设理念,首次引入了融合5G新基建、物联网、BIM协同等技术的智能建造平台,实现工程项目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要想让“高端金融”+“创意设计”的宏伟愿景得以落地,副中心的选择是:用政策实利换来企业有感。区金融办副主任孙国卓介绍称,通州区与市金融监管局在5月联合印发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金融业发展措施》,在金融机构开办费补贴、人才落户支持、人才奖励、购租房补贴等方面,给予金融机构落户副中心更有力的支持。

截至目前,副中心已经成功落地北京自贸试验区首批境外机构境内账户即期结汇业务、完成北京市场首单供应链票据贴现款项发放、在全市率先试行网上“证照联办”、发出了全市首张“一照含证”营业执照。

“‘两区’建设是‘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的发力点、重头戏。通州区将进一步深化‘两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数字经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子’联动、一体推进,形成叠加效应。”刘东伟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快递经济火热 消费活力凸显
下一篇:沈阳高新区发挥地域性优势 推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