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人民币国际化再下一城 贸易投资本币结算“朋友圈”扩至10国

2021-09-07 10:48:52    上海证券报

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超过28万亿元,同比增长44%。

今年以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交易笔数达212万笔,金额51万亿元,笔数同比去年增长61%,金额增长了86%。

早在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银行就已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440万亿印尼卢比,协议有效期3年。

中印尼本币结算合作框架是两国本币互换协议的“升级”,使用本国货币直接进行商品与服务贸易结算,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两国跨境支付结算成本与汇率风险,加快两国经贸往来。

人民币持续“走红”跨境贸易结算领域。9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银行宣布,正式启动中印尼本币结算合作框架。

“此举是两国央行深化货币金融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有助于形成人民币/印尼卢比直接报价,扩大两国经贸往来中本币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中国人民银行表示。

受访专家认为,本币结算协议不仅可以提升本国货币的双边贸易和结算功能,还可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往来,更有助于促进其他国家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更进一步的里程碑。

 

本币结算“朋友圈”扩至10国

继越南、老挝、俄罗斯等9国之后,印度尼西亚成为又一个与我国建立双边本币结算协议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2009年试点至今,十余年里,人民币跨境结算不断“出圈”,拓展至更广阔领域。

火热的进出口贸易与投资需求是本次货币领域合作的基础。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印度尼西亚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更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沿线国家。同时,我国也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较大的经贸往来对双边本币结算存在巨大需求。

“本币结算框架的落地,是服务于进出口企业需求的积极举措。”大华银行中国副行长兼环球金融部主管杨瑞琪表示,去年上半年起,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印尼与中国贸易量增长逾30%,两国货币直接兑换需求迫切。通过本币结算框架,能实现印尼卢比与人民币直接兑换,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贸易以及投资需求。

早在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银行就已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440万亿印尼卢比,协议有效期3年。

从本币互换协议,到本币结算合作框架,这一变化传递出怎样的积极意义?连平表示,中印尼本币结算合作框架是两国本币互换协议的“升级”,使用本国货币直接进行商品与服务贸易结算,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两国跨境支付结算成本与汇率风险,加快两国经贸往来。

 

跨境人民币业务蓬勃发展

FXTM富拓首席中文分析师杨傲正表示,中国和印尼达成本币结算协议,或将推动其他东盟国家——包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和投资往来较多的伙伴在未来展开类似的本币结算协议,深化人民币在东盟区内的跨境使用和结算功能,进一步增加人民币在国际市场流动贸易的占比,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此举也可以降低东盟国家对美元的依赖。杨傲正称,过去,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的跨境贸易和投资主要以美元结算,而在经历过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多次量化宽松、缩债和加息等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东盟因过分依赖美元结算和举债等引起的不稳定性。因此,东盟国家开始研究以本国货币跨境贸易和结算的可能性,以减低贸易、融资都需美元计价的依赖。

“汇路通,路路通,汇路打通以后,人民币跨境结算会迎来新突破。”杨瑞琪表示,本币结算框架的推出将进一步促进人民币跨境支付。通过人民币与印尼卢比直接兑换,将支持双边贸易的持续增长。

境外主体对于跨境人民币的使用需求是关键助推力量。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超过28万亿元,同比增长44%。作为人民币跨境结算“主渠道”,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9月3日,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公司总裁许再越透露,今年以来,CIPS交易笔数达212万笔,金额51万亿元,笔数同比去年增长61%,金额增长了86%,增速非常迅猛。

渣打银行6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评估人民币全球使用情况的渣打人民币环球指数(RGI)在5月至7月连续3个月上升,7月再创历史新高,表明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全面提速。报告显示,跨境人民币结算持续扩大,其中,服务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表现堪称“惊艳”:6月至7月,前者升至近7年峰值,后者亦创下历史新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前海合作区扩容 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下一篇:服贸会低碳风劲吹 各方共议减排降碳协同增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