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什么是好的乡村教育?

2021-01-12 10:24:46    北京青年报

据媒体报道,单从人口基数看,地处大别山东南麓的安徽潜山,一个以山为名的县级市,全市仅50多万人,近年来先后走出了3位院士。2020年高考,全市有7人考上清华、北大。相较之下,该市还有一个以水为名的村子——逆水村,称得上“神奇”:只有3500多人,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相继走出29位博士,54位硕士,近300名本科生(均不重复计算)。

不得不说,以升学情况而论,当地的教育是成功的。然而,以升学论教育成功,本质还是唯升学论,强调有多少学生考进北大、清华,成为硕士、博士,这与各地的升学政绩观是完全一致的。对于今天的乡村教育,除了关注升学之外,还需要思考另一个问题,乡村教育如何为乡村发展带来改变?假如成功的乡村教育就是把当地的人才送出乡村、大山,那么,这样的乡村教育会最终走向衰败,就如报道所提到的,一些昔日辉煌的乡村学校,如今因为生源流失,徘徊在被撤并的边缘。

多年前,媒体就曾报道,我国有的“高考强县”的农村家庭从“读书改变命运”,变为借债送子读书面临教育破产。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以前考上大学,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靠一名大学生,就可改变家庭贫穷的局面,而随着大学生越来越普遍,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农村生不在个别,他们也就难以回报家庭,家庭也就陷入困境中。更不可回避的现实是,虽然当地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大学生,然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并没有从教育中得益。

以升学为导向的我国的乡村教育,从根本上是教育学生背井离乡逃离乡村。近年来,媒体在报道乡村学校、乡村教师时,都是以乡村学校、教师培养了多少大学生,作为办学、教书的业绩。哪怕是学生考进大学,后又回到乡村学校任教,他们的目的,也是把更多乡村孩子送出这个地方。这样的乡村教育,也加快了自身的衰败。因为乡村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在升学价值观的导向下,很多乡村家庭,早早地就送孩子到城镇学校读书,相比乡村学校,城镇学校的教学条件会更好,学生分数也更高。

我曾问过一名研究农村问题的教授,当前农村建设最缺的是什么?他回答说缺人才。农村的年轻人都离开农村进城,有的是考大学考出去的,还有的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觉得留在当地没有什么发展机会,也外出打工。国家为解决乡村缺人才的问题,设立了吸引人才到农村工作的专项计划,但是,在优秀人才都要离开乡村的乡村人才观影响下,扎根乡村、改变乡村的优秀人才并不多。

如何把乡村教育与乡村发展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需要直面的问题。这首先需要扭转升学教育价值导向,只要存在按升学来评价学校办学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发展观,乡村教育就会采取升学教育模式,就会把学生送出乡村,作为学校办学的骄傲。其次,需要改革乡村教育内容,新时代的乡村教育,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要培养学生爱家乡,建设美丽家乡,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结合乡村建设、发展,要把更多的高校建在县上,面向地方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以此把乡村教育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为地方发展培养人才,而非把人才推出乡村。(熊丙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教授能否终身制,专业评价是关键
下一篇:学习需要竞争吗 对话教育学家顾明远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