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手机禁入校园,教学亦需戒“电子产品依赖”

2021-02-02 09:33:25    新京报

中小学生在校园里能不能用手机?近日,教育部再一次给出明确答案: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教育部明确,确有手机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要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其实,这些都并非新规,教育部等早在2018年8月就曾对此明确规定。然而,一些地方的落实情况并不好,因此引发的矛盾、冲突也一再发生。尤其是,为防控疫情,去年居家学习期间,校内外的在线教学大大增加,也助推了中小学生手机的使用。

从深层看,相关规定未能落实,也有学校自身的原因。比如,近年来,我国很多中小学在进行教育创新时,都把利用电子产品教学作为创新的指标,一些教师动不动就布置电子作业,或要求学生下载某款APP。在此语境下,教育部再次发布专门规定,无疑颇具现实必要性。

但要将规定落实到位,还需要禁疏结合。比如,“禁”就要赋予学校以及教师依据校规进行处理的权力,舆论应为保障学校处理权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也有赖于学校优化内部管理措施,在处理过程中避免因简单粗暴而激化矛盾。“疏”则是在做好管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细致到位的服务工作,并科学、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学校也应尽力满足学生使用通讯工具的需求。

对此,教育部此次通知已给出较细致的解决路径,接下来就需要学校有系统治理思维,从育人角度出发,在听取家长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刚柔兼备的管理规定,同时也要消除某些教学观念误区,不能把教育现代化简单视为要利用电子产品教学,而要更重视教育品质,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者熊丙奇系教育学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红包、火锅、年夜饭,高校为留校学生“花式送温暖”
下一篇:孤独症儿童康复问题的困境与破局 亟须制定行业标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