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将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

2021-03-15 15:16:52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与自信,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与民族复兴的未来。因而,当下应该将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通过深悟理论、实践应用与创新探索,统筹安排好课堂、校园、社会三个阵地,使大学生在理论上认同、实践中践行、创新中自觉维护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首先要用好思政理论课这一沟通与教育的主阵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遵循,因而要将这一思想讲深讲透,推进这一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一线教师与理论工作者应定期研讨这一新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教学方法,在自身学深悟透的情况下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理论教育,改僵化说教为有益引导,改单向传授为交流参与,将教师为中心的理念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提出的现实问题以及理论困惑不要回避,要“以理服人”、“以行示人”;学校领导、领域专家应根据自身研究领域内的重大问题,主动为全校大学生开设思政课堂,形成全校上下学理论悟理论的良好氛围,真正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铸魂育人的理论武器,成为大学生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先导。

其次要开展好第二课堂校园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中国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基本制度,也是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和改革创新,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制度。这一制度成就在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清晰的历史印记,具有极强的现实与现场教育意义。“用事实说话”是大学生认同与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手段。高校应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现场教学、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亲自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第一线开展社会实践,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下的各项建设成果,在亲身感受与实践过程中培养民族自豪感与主人翁意识。

要与社会无缝对接,使高校成为引领制度自信的场所。高校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基地和传播基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不好,要看制度指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否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是否完善,要看治理理念是否先进,治理手段是否科学,治理能力是否现代化,这一切都取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因而,要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和需要的大学,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关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中的重大事项,使他们在青年时期就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紧跟时代步伐锐意创新,既要扎根祖国大地,又要引领社会潮流,使大学生在创新成就中坚定制度自信。

总之,引导大学生在深悟理论、实践应用和创新探索中获得理论自信、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坚持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前高校思政课程的应然使命。(作者:南京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 李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砥砺“三牛”精神 续写育人新篇
下一篇:“种下毕业树 莫忘桃李情”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