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川农大”的扶贫路

本刊记者 钱敏    2021-06-01 09:22:06    《人民周刊》

四川农业大学(简称“川农大”)是四川省属唯一国家“211工程”大学、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对于农业大省四川而言,这所大学的存在意义非凡。

2017年,川农大扶贫案例入选《“绣花”功夫——四川脱贫攻坚案例》,2018年和2020年分别获评教育部第一届和第三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2019年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志愿者扶贫50佳案例。此外,川农大还先后被表彰为四川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集体。

“川农大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助力农民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等作出重要贡献。”到川农大考察时,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说。

 

专家指导前,稀疏的马湖莼菜田。
 

专家指导后,马湖莼菜长势喜人。
 

对口帮扶雷波脱贫摘帽

莼菜有着“水中人参”的美誉,是四川省雷波县重要农业支柱产业,马湖周边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它。2015年7月,当川农大副教授郑阳霞第一次站在长得稀稀拉拉的莼菜田边时,真切感受到了肩上的压力。

黄琅镇山海村村民屈友超说:“我种了30多年莼菜,从没见过这种情况,莼菜已经濒临灭绝。”曾经,他就是靠种莼菜养活一家5口人,还供3个儿子上了大学。2013年以前,马湖周边莼菜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此时只剩下几十亩,农户收入锐减。

郑阳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帮助农户摆脱困境。她开始全面调研、细致分析,最终明确了莼菜减产的三大原因。

做培训、搞指导,引品种、建苗圃,扩基地、做示范,这些年郑阳霞频繁奔波于学校与马湖之间,行程达3万多公里。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大凉山濒临灭绝的莼菜产业得以挽救,种植面积恢复到1000余亩,亩产值达8000元以上,直接带动20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当地农户亲切称她为“莼菜教授”。

雷波县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素有“彝区门户”和“川滇咽喉”之称。全县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占57.5%,所辖271个村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71个,贫困发生率高达30.98%。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纪委、四川省纪委定点帮扶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雷波县是川农大对口帮扶的贫困县之一。

为充分发挥川农大在农业学科、人才、科技和平台方面的优势,全力帮扶雷波县脱贫,根据学校《2015—2020科技扶贫工作方案》和《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总体方案》,川农大探索建立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简称“农发院”)为主体的高校科技扶贫模式,组建农发院雷波科技服务团。郑阳霞正是服务团的一员。

实际上,雷波县产业扶贫规划就是由川农大副校长杨文钰任组长的团队编制的。他们是来自水果、茶叶、中药材、蔬菜、核桃、花椒、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精英,他们的足迹遍及雷波县10多个乡镇。哪座山适合种药材,哪片林适宜养羊,哪块地适合种蔬菜——这些都难不倒服务团的专家们。他们心中有谱,脚下有路。

据统计,服务团累计组织专家、学生开展各类志愿活动超200次,整合各类帮扶资金1700余万元,实施科技扶贫项目11个,指导培训基层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农户等超5000人次,指导建立专业合作社5个、专家大院1个、专家工作站3个、生产示范基地10多个,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余项次,有效帮扶雷波莼菜、山葵、中药材、核桃、茶叶、中蜂等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核心示范区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走出了一条“科技服务团+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脱贫之路。

服务团的倾力帮扶,为雷波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截至2018年底,全县共退出贫困村141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24%。2020年3月,雷波县在凉山州率先实现脱贫摘帽。

 

全力助推四川脱贫致富

强力助推对口帮扶县脱贫摘帽的同时,川农大还积极统筹全面帮扶和对口帮扶,举全校之力服务脱贫攻坚。以四川藏区、凉山彝区等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川农大为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制定农业产业方案,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在川农大制定的《2015—2020科技扶贫工作方案》中,除细化对口帮扶的15项重点工作外,还明确了7项主要扶贫任务,并设立每年200万元的科技扶贫专项经费,用于扶贫新技术、新品种和对解决制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问题的研发。

2013年以来,川农大聚焦全省88个贫困县和45个深度贫困县,深入研究扶贫办法,提高扶贫科技含量,全力助推脱贫致富,让各种“治贫方”“脱贫方”“致富方”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见效。

为更好激发广大师生参与扶贫攻坚的热情,川农大成立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校领导深入贫困地区超过12次。农发院则负责统筹扶贫工作。由此一来,川农大的扶贫攻坚工作实现由过去松散型、单一型的游击战,向集团军作战和阵地战转变,为全面持久开展扶贫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山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现状,杨文钰提出“玉—豆—草—羊”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其团队开发的“养羊神器”——“全新装配式标准化羊圈”相继在雷波、旺苍、蓬安、前锋等贫困山区推广应用。该模式通过“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和冬季牧草种植,既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保证了山区人民的口粮需求,又为草食性牲畜提供了充足饲料;通过肉羊生态养殖,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种植业提供了优质有机肥。

该模式在四川推广近600万亩,每亩增收350—600元,受到广大贫困户欢迎,并被写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贫困地区技术资源缺乏、农业从业者技术水平较低,川农大就以地方主导产业需求为导向,帮助其构建技术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先后在阿坝州、凉山州、乐山市、宜宾市、广元市、广安市等地贫困县(区)示范推广作物、林果、蔬菜、中药材、畜禽等新品种230余项(次),有力助推了地方农业产业发展。

技术人才资源缺乏是贫困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该问题,川农大选派50位专家赴地方挂职科技副县长或副局长,派出各级科技特派员600多名,组织2000余人次专家到贫困县(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形成多层级、广覆盖、强机动的人才支撑体系,为贫困地区培育了一大批有利于乡土发展的领军人物。

被科技部通报表扬的科技特派员吕秀兰教授牢记科技扶贫使命,每年150余天、100余次,带领课题组奔波在汶川、茂县、小金、金川等贫困地区,踏遍水果种植的村村寨寨,通过样板基地打造,示范带动一方产业发展。目前,已累计在四川全省推广甜樱桃主栽品种12万余亩,总产值超10亿元。

坚持以科技成果带动产业发展,川农大先后实施各类扶贫项目近200个。

 

川农大农发院雷波科技服务团专家在八寨乡拉巴村成立技术服务队。
 

扶贫背后有精神作支撑

川农大的历史既是一部“为农、兴农、强农”的发展史,又是一部充满艰辛的扶贫史。1983年,川农大与成都市大邑县签订第一个校县合作协议。

以2013年为分水岭,川农大30多年的扶贫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如果说2013年之后是着眼全面脱贫奔小康,助力消除四川省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话,那么2013年之前则是着眼解决温饱问题,助力消除全省绝大部分地区的绝对贫困。

四川盆地地形复杂,既有高原山地,也有平原浅丘,贫困问题“面大、人多、程度深”的特点尤为突出。

30多年前,川农大就立足不同地区资源条件,因地制宜为四川农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先后选育新品种157个,研制作物高效栽培和动物养殖配套生产技术221个,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

四川是农业和人口大省,针对农业主产区,川农大重点围绕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开展科技攻关和推广,逐步形成“冈·D型”杂交水稻、“川单”系列玉米、川农系列小麦等适应四川粮食主产区推广应用的新品种,作物新品种占部分市县种植面积50%以上,极大提高了四川粮食产量。

同时,川农大积极开展地方畜禽品种选育与杂交利用及饲养关键技术研究,使畜禽养殖效率提高80%以上,催生四川饲料工业诞生并快速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川农大累计培养农业领域学生20余万人。他们中,近70%服务于四川现代化农业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覆盖全省183个县,其中200余人担任市县区领导,1万余人成为基层重要农技人员,近11%的毕业生成为贫困县扶贫攻坚中坚力量,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川农大历史上有著名的“三杨”,说的是在雅安独立建校以来,川农大第一任院长杨开渠、第二任院长杨允奎和第三任院长杨凤。无一例外,他们都是留学回国人员,并长期把兴农报国作为第一要务。以他们为代表,一代代川农大人满怀振兴中华之志,团结拼搏、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默默耕耘在农业科教第一线,在艰苦条件下为祖国培养大批人才,作出巨大贡献。

《从8000万到300多亿》,这是2000年刊登在《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文章。据报道,改革开放22年间,川农大共获得8000多万元科研经费,却产生了380多项科技成果,创造了300多亿元效益。这让许多人对川农大刮目相看。两年后,《人民日报》又在头版刊文介绍川农大“85%留学人员归国”有关情况。要知道,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这一比例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多年来,川农大始终坚持以“川农大精神”育人,不断加强学农、爱农、兴农教育,增强师生服务农业农村的使命感,培养心系“三农”、投身“三农”、服务“三农”的高素质人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川农大将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人民周刊》2021年第9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内蒙古化德县职业中学举行2021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
下一篇:玩乐和游戏让孩子有更聪明的大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