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教育 > 正文

25%的家长表示孩子有或曾有吸烟行为——

如何让青少年远离烟草产品

记者 易鑫 李小伟 实习生 汪菲翠    2021-06-04 15:07:48    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为了让青少年远离烟草,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控烟措施,包括在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入控烟知识、创建无烟校园等,但青少年吸烟行为仍一定程度存在。

2021年5月31日是第34个“世界无烟日”,主题是“承诺戒烟,共享无烟环境”。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就青少年吸烟问题开展了线上调查,共有1000余名家长参与。调查结果显示,42%的家长有或曾经有过吸烟的习惯,25%的家长表示孩子有或曾经有吸烟行为。

参与调查的家长认为,青少年吸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青少年自身判断力不足、外界没有给予青少年有效的教育和引导、烟草行业管制不严格、同龄人影响等。

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廖文科介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在2019年对我国中学生吸烟情况做过一个调查,2019年初中生尝试吸卷烟的比例有所下降,但过去5年我国初中生听说过电子烟和现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显著上升。当年初中生听说过电子烟的比例为69.9%,电子烟使用率为2.7%,与2014年相比,分别上升了24.9和1.5个百分点。

此外,影响青少年吸烟的因素仍广泛存在,包括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的法律仍未得到有效落实,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活动仍然广泛存在,影视剧中的吸烟镜头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等。

青少年吸烟的危害众所周知。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表示,青少年吸烟对身体和心理的危害极大,吸烟的青少年易患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和肺癌。15岁至19岁开始吸烟的人中患上述病症的死亡率要比20岁至25岁开始吸烟的人高55%,比不吸烟者高一倍多。本次调查中,还有62%的家长认为吸烟影响学习,50.6%的家长认为吸烟影响孩子交际。

调查中,64%的家长表示对孩子进行过禁烟相关的科普或引导,13%的家长表示没有对孩子进行过相关的教育。40%的家长表示,孩子所在学校仅明令禁止吸烟行为;38%的家长表示,学校进行过相关的活动和引导教育;11%的家长表示,学校没有对学生吸烟行为进行过引导和教育。

中国控烟协会青少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欣介绍,《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的通知》《加强学校控烟工作的意见》《无烟学校建设的通知》等都对学校控烟提出了明确政策措施和具体要求。2018年“全国青少年控烟志愿者”招募活动启动以来,成功发动青少年控烟志愿者开展青少年控烟宣传活动,2019年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3所大中小学成为“全国青少年控烟志愿者学校”,60余万名在校生加入青少年控烟志愿者行列。但总体而言,青少年控烟工作离国家要求还有较大距离,迫切需要加大青少年控烟与学校控烟的力度。

如何加大控烟力度?参与调查的家长认为,需要家长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学校科学管理积极行动、社会担起责任创造环境。

“无烟校园很重要,但无烟家庭、无烟社会同样很重要,吸烟禁令不能只针对学生,教师、家长甚至全社会都应该执行。”北京市月坛中学高三班主任张颖说。

“10年跨度的6次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学生尝试吸烟率与现在吸烟率出现13岁和16岁两个剧增高峰,对应为小升初和初升高阶段,学校、家长应加强对该年龄段的监管和教育。”郭欣认为,首先,要通过在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强吸烟危害教育、注重对职业高中学生的控烟教育、加强特殊年龄段学生的控烟教育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加强中小学生控烟教育;其次,要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创建无烟校园,创建室内公共场所无烟环境,全面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呼吁无烟影视,降低学生烟草制品的易获得性,积极引导创建无烟家庭;再其次,要适应新形势下学生控烟教育特点,积极倡导广大学生加入全国青少年控烟志愿者队伍、倡导大中小学校加入全国青少年控烟志愿者学校,同时,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模式。

网友留言

@吴老师:吸烟有害健康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建议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吸烟或戒烟。

@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禁止青少年吸烟的引导和教育,要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让禁烟的理念深入青少年的心里。

@得时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榜样,家庭、学校、社会须密切配合!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04日第3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指导各地开展高考安全和防疫检查
下一篇:@家长:高考前家长说说这些话,孩子更“放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