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健康 > 正文

“0糖”口号何以“俘获”诸多消费者

张子谕    2021-04-20 10:35:18    工人日报

  以“0糖”概念火出圈的某品牌饮料最近“翻车”了。据澎湃新闻网等媒体报道,日前,该品牌就宣传0蔗糖致歉,称在相关产品标示和宣传中,没有说明“0糖”和“0蔗糖”的区别,容易引发误解。目前该品牌已经对产品进行了修正升级:包装从原来的“0蔗糖 低脂肪”改为“低糖 低脂肪”。

  “0蔗糖”“0糖”“0脂”“0卡”,这样的标签契合了现代消费者对于健康的追求,也让一些商家看到了商机。有的品牌自成立之初便以“健康饮品”“无糖引领者”等积极健康的形象示人,受到年轻群体和有减重需求群体的欢迎。

  作为上述两个群体“交集”中的一员,笔者与大多数人一样,也曾被上述饮料“0糖”的卖点所吸引。此次该品牌翻车,除企业“不讲武德”外,还与多数消费者都存在知识盲区有关,想当然地认为“0蔗糖”等于“0糖”,从而忽视了饮料食品原材料本身还有乳糖、果糖等。

  曾有实验证明,虽然杯装奶茶可以选择是否加糖以及相应甜度,但其带来的热量变化就一杯奶茶而言区别很小,选择五分甜、七分甜,更多的只是心理安慰。同时,一些宣称“0糖”的食品饮料,为保持口感可能会加入人工甜味剂,即便其热量低到可以忽略,但绝不等同于“无糖”。而且人工甜味剂与蔗糖相比,更容易诱发某一类疾病。

  由此而言,“0糖”更像是一种消费陷阱,甚至可能在为消费者的健康埋雷,说白了,就是商家在洞察消费习惯与趋势的基础上,与消费者打的心理战。

  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程度是衡量公众科学素养的指标之一,“0糖”概念“俘获”不少消费者的心,或许恰恰说明公众的科学素养有待提高,一方面,是公众自身可以多一些刨根问底的态度和主动学习;另一方面,相关机构和单位应该致力于拓宽科普渠道,建立共享共治的权威科普及辟谣平台等,让伪概念无处遁形。

  此外,行业标准与监管也要跟上。2020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组织起草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拟规定,鼓励食品生产者在食品标识上标注低油、低盐、低糖或者无糖的提示语;食品标识不得以“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类似字样强调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质。此举实际上是敦促、要求商家真实地向消费者提供食品信息,杜绝概念炒作。应该正视的是,根据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0糖”之类的口号已经涉嫌虚假宣传。守法经营、依法办事,少打擦边球、少误导消费者,在相关规定、规则逐渐完善的背景下,商家应该学会的是算大账。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谷雨养生:防春困、重祛湿、健康迎夏季
下一篇:这一年高血压孩子突然多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