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聚焦第三极珍贵资源——野生菌

夏天    2021-01-10 23:39:12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存在着许多大自然赋予的食材,其中,第三极珍贵资源——野生菌,走进了刘培贵团队的视野。目前食品领域分为五级,呈现金字塔形,塔基为常规食物,向上依次为无公害食物、绿色食物、有机食物和森林食物,产自天然森林和草原的野生食、药用菌满足森林食物产生的自然条件和各项指标,处于人类食物金字塔之冠,可谓名副其实的“顶级食材”。

 

 

在刘培贵团队看来,研究与科学利用大自然赋予的野生菌资源,并让其成为最安全健康的食材,就是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全球高等大型真菌,即野生菌14万种,已知1.4万种,我国记载有9302种,占已知种的66.4%。其中可食1789种,药用798种,食药兼用561种。我国共90.12亿亩森林和草原,就是产出野生菌的天然绿色“车间”,还有大面积的荒山荒坡是植树造林育草育菌的潜在“场所”。与此同时,野生菌在维护青山绿水自然生态系统中起到了不可或缺,以及维护调节和稳定的关键作用,并在修复土壤和受损生态系统和防治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就生态习性而言,野生菌有三种生态类型,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重要功能。共生型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形成的菌根及其菌丝构成了地下庞大而致密的网络系统,不仅起到了转化和涵养矿物营养元素作用,还起到了锁水、滤水、储蓄土壤、修复土壤以及生物转化和清除有害物质,信息传递和调节稳定生态系统的功能。发生在枯枝落叶层和枯树桩或倒立木上的真菌属于腐生型真菌,它们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物促进物质元素循环再利用,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清道夫”作用;绝大多数种都是待开发利用的药用真菌。

为此,刘培贵团队从理论和技术到保护和利用,进行较全面的研究探索。

外生菌根合成技术:菌根合成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菌根大型真菌与宿主植物的菌根合成,改变传统育苗造林方法,大大提高植物抗逆性和成活率。在造林绿化的同时,培育林下菌根食、药用菌产业。其中被誉为“厨房黑钻石”的块菌(松露)应用菌根合成技术,在我国退耕还林和石漠化石灰岩类荒山荒坡块菌菌根育苗成功造林,连续8年产出块菌子实体。这样的发展方式亦是新型育苗造林发展方向。

原产地精细化科学管护:在自然状态下,遵循共生植物及其野生菌的生态习性、生物学特性及其子实体个体发生发育节律,进行科学化精细管理。可以说,原产地精细化科学管理是实现自然状态下野生菌持续稳产和增产的必要措施。

林下食、药用菌生态栽培技术:基于林下栽培食药用菌可以达到充分利用林地(除保护区以外的次生林和人造林),同时有利于提高人工栽培食药用菌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及人们追求生态绿色健康目的之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林下人工栽培食药用菌得到普遍推广。人工栽培的食药用菌,其生态习性均为腐生型真菌,特别是木生类真菌绝大多数种具有腐生兼寄生的生活特性,如香菇、木耳、金耳、林芝、蜜环菌等。它们在寄生阶段往往致使活的、健康的树木致病,乃至死亡而导致毁林。因此,刘培贵强调,在进行林下人工仿生栽培木腐性食药用菌时,一定要严格筛选,分析论证,并做好必要的隔离防控,管控外来引进物种逃逸和基因漂移,避免出现树木大片死亡及毁林事件的发生。

野生菌属于一大类“创造系数”很高的生物资源,我国珍稀名贵前十甲食用菌绝大多数都是菌根性大型真菌,如块菌(松露)类、松茸口蘑类、鸡油菌类、牛肝菌类、干巴菌类、鸡㙡菌类、红乳菇类、虎掌菌类、丝膜菌类、羊肚菌类,除了鸡㙡菌类和羊肚菌类的个别种外,都属于森林、草原主要植被类群的菌根真菌,根据野外实地考察数据分析显示这些物种均为受威胁较严重的物种,至今仍不能实现传统的方法人工培植,完全依赖自然产出。

刘培贵以云南为例,云南立体型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和生态植被类型,使得云南成为野生菌的天堂,迄今记载有21科604属2753种,全省16个地州市129个县均有野生菌分布与产出,种质资源占全国94%,品质好,四季产出,特色鲜明,出口最多、地域最广、享誉度最高。山区林地野生菌为主的承包户和微小企业成为新型的山地农林发展模式,采菌、识菌、爱菌、食菌悄然成为云南人独有的一种时尚和生活方式。立足东亚、东南亚特色资源,放眼全世界,发展野生菌生态绿色产业有着令人瞩目的独特天然生物资源,是建设绿色生态屏障,落实精准扶贫和可持续绿色发展的关键方向性重点领域。

菌物(真菌)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包括野生菌在内的菌物界是地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真菌灭绝了,包括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存与保护也就失去了依托。随着科学认知,野生菌资源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和巨大应用潜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它们的生长栖息地受到环境变化、污染、气候变暖、宿主消失、人为因素干扰等,有些野生菌稀缺种类正在消失。目前,珍贵巨量的野生菌自然资源处于两难境地:要么无人管护、无人采食,白白浪费掉;要么因市场的强劲需求,被掠夺式地采集,自然资源量已有下降趋势,一些商业化类群沦为稀缺资源濒危物种,商业化采集区域已濒临绝迹。

38年来,刘培贵团队重点研究中国高等大型真菌分类系统学及其资源学,近10多年来,更是聚焦中国块菌(松露)、松茸等大型经济真菌关键及稀缺类群的资源保护、绿色发展、科学利用。针对目前的我国野生菌产业发展情况,刘培贵认为,有些问题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程度。一是科学普及不够,科学认知度不高;二是产权虚拟不清,管护收益权不明;三是缺乏必要的林(草)地科学管护,无序乱采滥挖、竭泽而渔采集方式普遍存在;四是缺乏市场标准,浪费现象极其严重。五是毒菌概念及鉴别不清,误判误导,使得产业发展受限受阻。因此,建议加强科学普及,树立敬畏自然,崇尚科学,加大力度宣传可食野生菌,不采不售有毒野生菌,严格把好市场关,避免误导、误食毒菌。明晰产地产权,改革扩大与延长山区林地、草原土地承包制和时限,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投资管护和收益权相统一。建立法律法规来规范约束采集行为,按照发生发育生物学规律保护和科学利用真菌资源,敬畏自然,树立科学利用就是有效保护的理念。重视科研成果转化,重视利用菌根合成技术在荒山荒坡和石漠化区域造林育菌,开拓脱贫致富新模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康玉柱:中国古生代海相石油的开拓者
下一篇:深耕科学领域 探索实践创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