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推进开放科学发展!2021中关村智库论坛发出最强音

2021-09-26 16:01:27    科技日报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智库交流合作是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智库也是完善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力量。此次论坛的主题契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科技部将继续支持科技创新智库的建设和发展,鼓励并推动科技智库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9月25日,在2021中关村论坛·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简称:2021中关村智库论坛)上,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表示。

作为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中唯一科技智库论坛,2021中关村智库论坛倡导开放科学理念与实践,呼吁全球范围推进开放科学发展,为加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使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出贡献。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承办。

英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戴丹霓表示,目前有很多科学论文资料仍困于付费门槛之后,与需广泛使用信息的行业如工业、医疗等隔绝开来。作为科技大国,英国应当成为全球推动开放科学的核心力量。目前参与国际主要合作计划,目的是将全球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和即时的开放访问。今年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宣布新的信息开放获取政策,旨在将英国研发路线图中的所有研究文章、研究成果,从发布之日起对所有人开放。

“近年来,北京大学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深化科技对外开放和国际学术交流,形成一些经验和思考:一是与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开展双边、多边的联合科技攻关;二是以重点学科优势为牵引,推动建立全球顶尖的科技创新平台;三是以高水平国际性学术盛会为纽带,完善开放科学的沟通对话机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平文介绍说。

中科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指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关键是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有一个公共平台。我们现在经常讲经济和科技两张皮的问题,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没搞定,这一点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应该说,新兴石墨烯产业呼唤全球合作,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尚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范围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暨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表示,通过数据库可见,一些期刊、书籍和杂志上公开发布文章引用次数是未公开发布的四倍。读者的数量也极大扩大,更多读者可以用这些数据做进一步研究,能够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已公开出版的模式来看,书籍读者数量也是更多的,所以开放是一种必然模式。还有数据的开放也非常重要,其在研究当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要开放的是科研每一个环节,从它的印刷出版一直到最后开放科学、开放研究。现在是把科学推向公开分享的阶段,有了开放数据,建立起很多分享的方式和协议。

“开放科学的初心是让所有学科都能获取信息,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认为,世界各国公民将极大受益开放科学,开放式学术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而且多样化,矛盾不可避免,这需要我们建立精细的判断和监督机制,创新过程中需要借鉴经验,道德等多个层面获得指导、鼓励、开放创新。同时要谨慎处理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益冲突是人类行为活动中最复杂的层面之一,需要高度智慧和思考应对。如果保持科学和创新知识的开放获取,人类将会受益无穷。

“开放科学是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和全球科学知识共享的重要工具,是提高科学研究开放性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最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梁颖达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外,还包括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科学同行评议过程的开放。除了科学共同体内的开放外,开放科学还强调向全社会和全世界的开放,为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社会公众参与科学研究过程提供便利。而进一步推动开放科学高质量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和治理合作。开放科学的发展,目前面临着在概念、规则和政策工具等方面缺乏国际共识的挑战。由此,推动开放科学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各个国家和全球科学共同体更加紧密地共同推进,需要更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华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更环保、更绿色——看中国推动绿色低碳出行
下一篇:技术变聪明 会场更智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