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盲发快递诈骗”,要警惕更要铲除

蒋萌    2021-01-06 11:27:09    人民网

自己没有买东西,却收到到付快递,打开后发现只是几块钱的地摊货,价值远低于到付款,并且退货无门。原来,这是一种名为“盲发快递”的诈骗,背后藏有一条见不得光的黑色产业链。

“盲发快递诈骗”经过精心设计,一方面利用受害人以为是亲友所寄快递的误解,诱人“上钩”付钱;另一方面,由于单次诈骗金额小与维权成本高的不对称,抓住了受害人大概率会“自认倒霉”的心理。

一名受害人单次被骗几十元看上去“不多”,但记者暗访发现,仅一伙不法分子每天“稳定发货”就在1000至2000单。如此“广撒网”,受骗者不在少数,诈骗金额更不是“小数”。不法分子的狡诈还在于,“干一个月后就把快递后台发货系统注销掉”。频换“老巢”,机关算尽,显然是为了逃避打击。

“盲发快递诈骗”逞凶,有关部门要瞄准“要害”,严惩不贷。

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不容小觑。在贴吧、QQ群等平台,一条个人信息被卖到1.5至2元。知情人透露,这些个人信息出自快递公司或电商平台的“内鬼”。由此,“盲发”有了“猎物”,甚至还有了“针对性”。比如:不法分子给曾买手机的客户发数据线,给买过宠物用品的发宠物玩具,等等。“盲发快递诈骗”能如此“精准投放”,自然与非法泄露公民隐私、违法交易个人信息等违法勾当有密切关系。执法者理当顺藤摸瓜,揪出倒卖个人信息的“内鬼”,斩断伸向公民隐私的“黑手”。

快递“助纣为虐”同样不能视而不见。一些快递员明知道有“猫腻”,仍积极配合。“他们有提成,当然希望发件越多越好”,一语道破“勾结纽带”。还有就是,面对大宗“盲发”,甚至还有所谓“空包”,要说快递公司“毫无察觉”,怕是难以服众。快递到付本是一种付款选项,承载着人与人之间、买家与卖家之间、消费者与快递公司之间的信任。现在却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违法活动,监管部门及行业都应想想如何堵住这一漏洞。

“盲发快递诈骗”侵犯公民隐私、诈骗受害人钱财、伤害社会诚信,必须予以坚决打击。依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依法惩处骗局的始作俑者,是法治社会的要求,更是捍卫公平正义的体现。

同时,如何从法律规范、行业标准、技术创新等层面,进一步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也是大数据时代的“必修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奏响大江奔流的活力交响乐
下一篇: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