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该唤醒文物“睡美人”了

2021-03-05 10:59:43    广州日报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20多年来,抢救性保护的20余万件三峡文物不少仍在“沉睡”,后续研究挖掘不足,部分重要的文化旗帜已鲜为人知。不只是三峡文物,长江文化资源普遍存在“沉睡现象”。

看到这条新闻,首先想到一个词“汗牛充栋”。长江文化资源“沉睡”,就是代表了这样一类文化资源:抢救或挖掘它耗费了非常大的人力物力,它本身的文化价值庞博精深,但由于种种原因,后续没有充分挖掘出它的价值,甚至长期堆在库房“一锁了之”,大众难以一睹芳华,研究者更是望洋兴叹,长此以往成了藏在博物馆里的“睡美人”。

早一点唤醒这些“睡美人”,就能更有利地把握机会发掘出更多文物价值。这个道理,当初克服困难抢救性保护文物的参与者及有关单位应该更加明白,那么为何允许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呢?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的基层文旅部门吐露了难处:并非拥宝而不自知,而是研究提炼缓慢、文化转化不明晰,因此“力不从心”。

“力不从心”说明地方已经意识到唤醒文物的重要和紧迫,只是需要帮一把。如何“帮”?谁来“帮”?基层声音其实也已经道破了痛点:关键在“研究”和“转化”。

笔者请教了一位文史研究者,他说研究中最头疼“一本古籍跑断腿”的情况,有时要联系多个地方、协调多个部门,才能进入博物馆查看。如果遇到希望将独家拥有的文物资源优先供本单位研究并发表文章的单位,研究就更难以开展。这道出了一些研究者的实际困难,虽然信息技术突飞猛进,5G、人工智能寻常可见,但文物信息数字化还没有很好覆盖。要把文物研究的大门打开,就要统筹运用社会合力,建立起相关机制。一方面,这需要统一的文物研究数字化平台,做好资源收集和匹配工作,另一方面,对于上传研究资源的有关单位要给予鼓励激励,从上到下、从内而外地打破“资源”和“研究”之间的围墙。

在文物价值转化中,也要善用合力。今年春节期间,故宫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心灵港湾”,他们看故宫的纪录片、买文创产品,再“云游故宫”,既度过一个有趣、充实的假期,又饱赏传统文化盛宴,帮助文物完成了从文化价值到经济社会价值的转化,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许多博物馆不愿谈“经济”价值,但从故宫的例子就能看出来,有时候把文物价值合理的转化,才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它们。

把文物唤醒的标志,不是挖掘的那一天,而是打开博物馆大门,让人们记住和传播它的时候。在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充分重视的今天,这种通过共建共享让文物价值开发尽快跟上人们需求的紧迫感也应该更加强烈。(刘冉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孩子缺觉的背后是分数"指挥棒"
下一篇:“两栖青年”别因副业荒弃了主业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