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口袋书”是时候再热起来了

2021-03-19 11:58:29    北京日报

日前,几位青年作家尝鲜推出了“上海作协口袋书”丛书,一经面世就引起关注。而记者走访发现,近期图书市场上活跃的“口袋书”不少,颇有“重出江湖”的势头。

所谓“口袋书”,一般指小开本的简装书。别看规格袖珍,但“口袋书”的历史渊源颇有说头,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英国出版的“企鹅丛书”。封面新颖、内容精彩,仅售10支香烟的价格,这一创新让图书不再只是富人才消费得起的东西,也在全球出版界引发了一场“纸皮书革命”。这股“小而美”的出版风吹到中国后,催生了一批题材丰富、价格亲民、“营养价值”颇高的经典。从商务印书馆的《国学小丛书》到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五角丛书》,从《彼得斐诗集》到《穿着的艺术》,一本本小书开阔了几代读者的视野,为社会进步提供了精神养分。

然而,近些年来,“口袋书”一度淡出公众视野,硕果仅存的几乎都是工具书。与之相应,“大部头”越来越多。书的页码多了、装帧精美了、价格上去了,含金量却未明显提高甚至还在降低,这让不少爱书人倍感郁闷。而助长贪大求厚之风的,根本上是一种赚快钱的心理。在现行销售渠道里,同类书籍,“大部头”则价高,定价高则利大,做小书显然不划算。还有一些人,以“大部头”为背景墙粉饰自己有思想有内涵。一来二去,小书市场逐渐冷却。

令人欣喜的是,近来一批“口袋书”相继出现、备受好评,业内人士称“有望迎来新春天”。这样的转折背后,其实是图书市场精品意识的理性回归。经过时间淘洗,如今的读者越来越明白,书不在厚,关键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装帧无需“高大上”,简约朴素更环保。更重要的是,移动互联时代让碎片化阅读成为大众习惯,“口袋书”大小适宜、方便携带,通勤或休息时,正是手机的最好替代品。目前,一些轻小说类题材的口袋书颇受读者青睐,从业者不妨以此为基点,多多研究当代读者的需求和偏好,推出更多质量过硬、选题对味、审美在线的小书。

信息匮乏的年代,小小的“口袋书”让人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时代,“书荒”变“书海”,“口袋书”又为见缝插针捧书细品提供了方便。让写好书、出好书、读好书的良性循环畅通起来,一卷书香将为更多奔忙的当代人提供心灵慰藉。(范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警惕“7万硕士送外卖”的特殊破坏性
下一篇:说话算话也是优化营商环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