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村史馆建设,搞清楚“为了谁”很重要

周文冲 王晓曈    2021-03-22 11:20:19    新华网

近日有媒体报道,部分地方的新建村史馆“变味走样”,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一些村史馆不仅缺少“乡土气”“文化味”,还劳民伤财,滋生形式主义。

村史馆“变味走样”,是没有搞清楚为谁而建。如果建村史馆的出发点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彰显干部政绩,为了提供接待场所,那这样打造出来的“盆景”,更侧重于用政绩展板和声光电等展陈手段“取悦”领导,忽视当地村民的贴近性和认同感,造成政府花了钱,老百姓还不认同。

村史馆“变味走样”,也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建。形式大于内容,是一些村史馆的通病,比如有的地方将乡村文化振兴简单等同于建村史馆,将村史馆建设简单等同于模式化的展板和老物件,缺少对村史的生动挖掘展示。为建而建,把村史馆建成千村一面的“大路货”,不仅失去了乡土文化的优势特色,也浪费了宝贵的乡村资源。

村史馆,应始于百姓,归于百姓。村史馆应通过挖掘村史,充分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历程,激发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发扬优良民俗家风,留住乡愁乡情,让老百姓看得到家乡的发展,从内心认同党的政策。有了这样的目标,各地在建设村史馆时,才会更注重对本村历史的挖掘,以微观的生活细节记录百姓民生,让村史馆成为历史专家的研究素材、当地百姓的拼搏见证、各方游客的教育课堂、归乡游子的情感共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电饭煲降血糖纯属偷换概念
下一篇:网红品牌:多听听消费者的心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