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景区蹦野迪不是放松而是放肆

2021-03-29 11:12:18    南方日报

“今夜星光闪闪,爱你的心满满!”……动感的音乐节奏,摇曳闪烁的灯光,很难想象这一幕发生在景区里——近日,有徒步团体自发组织约200人,携带移动发电设备,在深圳市梧桐山风景区的山顶蹦野迪,并在网络平台发布相关视频。最新进展,风景区管理处已举报短视频账号并报警。

去景区蹦迪,莫非室内已无法承载他们的舞动激情?不可否认,当下不少年轻人将蹦迪作为一种新潮的娱乐方式。跟随紧凑的节奏、炫耀的灯光,蹦迪带给人们的是身心的放松与个性的解放,这无可指摘。但问题是,并非所有场所都可以蹦迪,景区显然就是一种非合适场所。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破坏景区生态。梧桐山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生态保护、物种保育、科研科普等为主要功能,素有镶嵌在深圳版图上的“绿宝石”之称。数百人聚集在景区蹦迪,高分贝的音乐声很可能带来噪声污染,交叉旋转的各色灯光有可能造成光污染,而随音乐起舞的人群又会踩踏景区植被、影响动植物的正常生长。

二是威胁人身安全。蹦野迪的地点位于梧桐山顶天池附近,山高陡峭,再加上正值夜晚,路灯稀疏晦暗。若聚集者全身心投入到蹦迪情景中,极易忽视自己所处的实际位置,从而出现踩踏踩空等一系列危险后果。照此看,寻求真刺激的景区蹦迪并不可取。

值得注意的是,景区蹦野迪的大量视频散布于网络,还会造成错误示范。《深圳经济特区梧桐山风景名胜区条例》明确规定,举办大型游乐、集会活动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生态、景观及公共安全的活动,必须征得景区同意。这一点,许多人还不太了解和熟悉,一旦相关短视频传播出去,很可能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倍增效应,助推这种错误行为的发生。人们竞相模仿,给景区带来的只能是一道加一道的遍体伤痕。

说到底,景区蹦野迪不是放松而是放肆。聚会蹦野迪人员以“徒步团体”之名义,不提前向有关部门申报集会活动,将个人喜好与快感建立在牺牲大好美景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明目张胆的挑衅行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给规则以权威”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举报违规短视频账号、向当地执法部门报案,风景区管理处的系列操作释放了明确信号:文明出游,违规必惩。蹦野迪对景区造成的伤害不可逆,“亡羊补牢式”的严惩效果有限。管理部门不妨将各项措施前移,守好进入风景区的正门,堵住擅闯景区的偏门,真正看护好大自然馈赠我们的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静 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农村垃圾处理,不能“眼不见为净”
下一篇:稀释劳动者最低工资是一种“黑心算计”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