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别让农家书屋关起门来“睡大觉”

周文冲    2021-04-01 11:50:54    新华网

近日有媒体报道,部分农家书屋、农村大舞台、村史馆、活动中心等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接地气、闲置率较高,高大上的农家书屋大门紧闭,崭新的图书一本本“沉睡”在书架上,老百姓觉得浪费,干部也无奈。

农村文化设施成摆设,源头在盲目建设。一些地方建设标准不切实际,给设施标准下“硬杠杆”,比如要求文化活动广场面积,要求配套音响乐器,等等。这样“一刀切”的标准,把“够用就行”变成了“统一看齐”,把选答题变成了必答题,造成一些场地受限的山村也得绞尽脑汁建大广场,当地干部为了达标发愁,钱花了不少,效果却没有达到,老百姓也不买账。

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起来,更要用起来。一些地方重建设轻管理,把需要长期打造的农村文化等同于一次性投入的场馆建设,把场馆建出来就交差完事,不管后期设施维护,不持续更新内容,场馆内也缺少专门值守讲解、组织活动的人员,大门常常一锁了事,打着老百姓旗号修建的场馆,老百姓却想用用不上,这样走形式的场馆,还不如不建。

把农村文化设施用活,需要基层的新思路和实做法。农村文化设施做得好,既能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需要,又能繁荣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没有一劳永逸,推动乡村文化发展须持续发力,不搞“一刀切”,在设施标准上要因地制宜,在内容供给上要精准对路,把建设和维护结合起来,把完善硬件和提升软件结合起来,让更多农民愿意走近农村文化设施,让这些设施发挥出更大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下一篇:大国眼界,了不起!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