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财商课不能让人“财”“商”两空

2021-04-01 16:05:15    光明网

眼下在各大网络平台,各种财商课、理财培训班颇为流行。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价格不菲的财商课却暗藏乱象:有的学习群疑为杀猪盘,“除了‘老师’讲的内容完全相同,连‘学员’回复的内容也完全相同,甚至不同的‘老师’都有同一个异地恋女友、且‘老师’给母亲买的手机的订单都是同一个”;有的“老师”有意无意地推荐基金、股票。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财商课当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如何通过投资理财,让自己的财富实现保值增值,成为许多人越来越迫切的需求。专业的财商课,确实能让投资小白们学习到股票、基金、房产等多方面的正规知识,避免投资误区。然而,从记者调查情况看,一些财商课似乎把经念歪了,过度营销,涉嫌欺诈,变相推销产品,无不是在给消费者偷偷挖坑。

类似财商课乱象,明显有违法违规嫌疑。比如有授课老师编造自己的经历,内部人在学习群中扮演学员配合所谓的宣传,明显涉嫌欺诈。这种行为不仅应当受到查处,而且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

有财商课老师有意无意推销股票或基金的行为,同样涉嫌违法。根据证券相关法律法规,向投资者或者客户提供涉及证券以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建议服务,辅助客户作出投资决策,包括乱推荐股票,乱预测,乱建议买卖,属于“非法证券投资咨询”,是证监部门一直严厉打击的对象。

然而,财商课的种种乱象,为何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呢?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财商课基本是在线授课,老师和学员互不相识和接触,没有固定经营场所。所以,无论举报和查处都比较困难。同时,财商课是一种投资实操的学习,不免要接触到一些股票、基金信息,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往往会拿具体的股票和基金作为案例,这就给了一些老师“变相荐股”等违规行为大开方便之门。

应该看到,财商课曝出种种乱象,其实没有必要一棍子打死,但加强整个行业的规范,显然已经是迫在眉睫。这样的规范,应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个行业要建立起自我治理的机制,向各种潜规则说“不”,建立更为公开透明的行业标准和规则;二是,财商课的违法违规既涉及市场监管部门,也涉及证监部门,所以,相关监管部门不仅要投入更多力量在线上,更要形成监管的合力。

近年来,“稳定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是国家相关部门反复强调的。财商教育,无论是帮助民众提升财产收入,还是倡导形成良好的投资风气,都不可或缺。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再让财商课游离于灰色地带,行业治理和监管完善,当及早提上日程。(于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整肃“应付式落实”也应为基层减负
下一篇:校外培训班也要选拔考试?焦虑何以不断升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