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公益性公墓卖到32.8万元,真的“管不住”?

2021-04-07 11:23:31    光明网

原本应为本地村民提供服务的村级公益性公墓,却长期售卖高价墓、家族墓和活人墓等,有的涉嫌违法用地,超范围销售给本地以外的人,有的一座墓穴售价高达32.8万元,周边村民直言“死不起”“葬不起”。“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多家村级公益性公墓涉嫌违法违规建设销售,有的甚至持续10年之久。对此,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坦承“也管了”,但就是“管不住”。

说好的为本地村民服务的公益性公墓,最终却违规对外销售,最高售价高达32.8万元,以至于让当地村民直言“死不起”,这打的是公益二字的脸,也是对当地相关监管部门的莫大讽刺。

相比其他问题,公益性墓地违规占地、长期高价对外销售,其实毫无隐蔽性可言。事实上,当地多处高价公益性墓地可谓问题一箩筐,只要任何一个环节有所规范,都不至于发展到如今的地步。比如,公益性公墓卖出高价,就涉嫌违反《价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多处墓地甚至连土地手续都没办理,也构成违规用地。更进一步,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规定,农村公益性墓地不得为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员提供墓穴用地。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向外地人销售,已成为这些公墓公开的秘密。所以,当地相关方面对这些赤裸裸的问题,到底是“管不住”,还是压根就“不想管”,着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根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20年末,当地三处“问题重重”的公墓所安葬墓穴已经超过4000座。按照动辄上万乃至十几万、数十万的单价计算,其背后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那么,不得不追问的是,这些不菲的销售收入到底流向了哪里?谁才是公益性墓地“产业化”的最大赢家?当地相关部门多年“管不住”的背后,是否与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关?

农村建公益性墓地,本就是要满足村民正常的殡葬需求,也为殡葬改革提供必要的配套支持和服务。而一些地方将公益性墓地“升级”成了对外销售的高价墓地,这不仅直接提高了本地村民的殡葬成本,与殡葬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也是把公益性墓地真正变成了一桩高利润的产业。在过去十多年里,当地对这样的现象“管不住”的背后,实际就是纵容打着殡葬改革的旗号搞殡葬产业。在殡葬改革推进的大背景下,如此现象无疑是“开倒车”,同时也伤害着社会的殡葬改革共识。

目前,媒体揭开了盖子,当地政府理应及时介入对此一查到底,该追责的追责,该处理的处理,让公益性墓地真正回归公益属性,也让真正“管得住”的人来守住公益性墓地的“经营”边界。

同时,公益性墓地在现实中被异化的现象还非个例。此事的曝光也提醒更多地方,切莫在公益性墓地的建设过程中打歪主意。还要看到,以往谈及殡葬改革的阻力,似乎均把重点放在了社会观念的守旧上,但此次事件无疑提醒,本该做好的殡葬改革配套服务不到位,或是更大的阻力所在。(朱昌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思量中国减贫实践,读懂党的使命担当
下一篇:《标准》发布只是第一步,国际化仍需努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