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对手机应用程序过度索权说“不”

倪 弋    2021-04-08 10:16:41    人民日报

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各类手机应用程序(APP)迅速普及,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APP超范围收集用户个人信息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一些APP通过捆绑功能索取个人信息授权,用户拒绝授权就无法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变相强制用户授权,过度索权从“偷偷摸摸”升级为“明目张胆”。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地图导航、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等39类常见类型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要求其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

装个APP看视频,却要你对通话记录授权;下个APP来导航,竟要获取你的通讯录信息……一些APP动辄要求用户默认交出各种本不必要的隐私权限,使得用户的手机像个毫不设防的“大房子”,谁都能在这个“大房子”里砸个窗、拆个墙。如果任由APP过度索权乱象野蛮生长,不仅个人信息泄露势必成为大概率事件,其带来的数据安全风险也不容小觑。现实中,大量不法APP通过过度索权,形成了个人信息黑产,导致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为电信网络诈骗、人肉搜索等互联网犯罪提供“温床”。

针对个人信息搜集,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合法、正当、必要”原则,这是APP必须始终遵循的铁律。但过去由于对APP采集个人信息范围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精细的规范,导致对个人信息采集类型、范围、边界判断较为困难,使得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多集中在事后追责。其实,从治理成本、执法效率角度看,对个人信息采集进行事前监管十分必要。在事前监管层面下的功夫越大,后续风险才会越小,也只有在足够具体和有针对性的规则面前,事前监管才能发挥更好效果。

此次出台的《规定》,进一步精准落实网络安全法中“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将执法前移,从采集个人信息范围角度加大治理力度,为防止APP过度索权立规矩划界限,把实践中39类APP对个人信息索权类别,以具体明确的方式作出了规定,督促平台依法、依约采集个人信息,切实履行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主体责任。

铲除APP过度索权这一乱象的土壤,除了需要相关部门将事前监管和事后追责相结合、APP运营者依法依规落实主体责任外,还有赖于广大用户勇于监督、善于维权。正如《规定》所明确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利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这样既畅通了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监督权利,也拓宽了相关部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治理渠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帮老年人远离诈骗陷阱
下一篇:美国没有资格当“人权教师爷”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