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一路“象”北,何时“象”南?

张田勘    2021-06-02 10:38:53    北青报

云南15头亚洲象继续向北迁徙,现在距昆明市晋宁区边缘仅20千米。如果不能找到合理和有效的途径“劝返”这群亚洲野象向南回归它们原来的家园,势必会引发更多的意外和事件,同时造成人和动物的多输。

要让大象回归它们原来的栖息地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就得找到它们不顾一切一路北上的原因。现在,已经有多种假说提出。一是原有的栖息地无法满足它们的生存,尤其是食物欠缺;二是象群的首领迷路了,才一路向北;三是地球磁场(地磁)变化激活了大象基因中的迁徙本能,而这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

在所有的假说被证实之前,都需要更多的研究结果来重复验证,或旁证、补证。不过,现有的几种假说还是有证明力高低之分。事实上,证明力较强的假说是这群野生象在寻找更适合生存的栖息地,其次才是磁场干扰说和迷路说。

所谓适宜生存,包括诸多因素,首先是食物,如竹叶、芭蕉叶、盐巴,还有休息、嬉戏、玩耍的地方,如水塘、泥塘,还有气候等,决定了它们的走向。还有研究人员认为,栖息地的减少是逼迫亚洲野象迁徙的重要原因,近20年,亚洲象栖息地面积缩减严重,减少了1552.48平方千米(减少40%)。

而且,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郁闭度从1983年的88.9%增至2016年的97.02%,导致亚洲象主要食物减少,保护区不再是野生亚洲象的最佳栖息地,目前已有62.4%的亚洲象被迫走出保护区并长期在外“流浪”。再加上旱季食物短缺时大象会外出寻找新的栖息地,边走边试探,有适合的就留下,没有则返回。

不过,这也不能解释为何这群大象只是一路向北。同样不能解释的是,为何大象喜爱的食物如嫩叶等已经不能吸引大象了。因此,有研究人员提出,事实上人们对亚洲野象的研究结果不足以获得因果相当的结论,从而让野象待在保护区不再外出。

首先是,对中国野象数量现在还难以确认。2018年,云南省林草厅主持《中国野生亚洲象资源本底调查》,统计国内亚洲象种群规模为293头,但也只是大约数。其次,从2005年起,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探索食物源基地建设来吸引大象,让其迁徙到保护区中心地带,如种植亚洲象喜食的芭蕉、棕芦苇等。这样做是一举两得,既努力为大象提供足够的食物,也可减少大象对周边村寨的干扰。而且,云南当地地方政府也仿效这一做法,纷纷建造“大象食堂”(食物源基地),种植玉米、甘蔗、芭蕉等来吸引和留住亚洲象。

不过,这些措施并没有完全吸引住亚洲象,一些象群还是屡屡袭击村寨,而且稍不合适就举家迁徙,现在的这群大象就是如此,已经迁徙了800多千米。

因此,未来既要对国内的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变化趋势、分布地点进行精准调查研究,又要合理划定栖息地与配备保护管理资源,同时要进一步研究以何种食物和栖息地才能吸引和留住野象。显然,人象分居是最好的方式,而且需要采取强制措施把亚洲象留在保护区。

当务之急是,如何避免这群一路向北的野象群进入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如昆明,以减少对人和大象的伤害,以及财产、物资等损失。不能再让大象由着性子一路向北游荡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构建立体国际传播新格局,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下一篇:“纪委请您来出题”激发正风反腐群众力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