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金融大航海时代",中国面临巨大机遇

范文仲    2021-06-08 11:06:48    人民网

当今世界,随着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孕育兴起,人类开启了全面竞争的“金融大航海时代”。

金融是建立在信心和信息基础上的特殊行业。中国拥有14亿人口,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活跃发达的互联网产业创造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是金融科技应用最广泛、场景最多样、数据最丰富的国家,网络电商、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经过数十年不懈努力,已跃升为数字经济资源大国。实力为证,在新一轮“金融大航海时代”的竞争中,中国有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占据先机。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金融发展乘风破浪的“动力桨”。我们正处于金融跃迁的时代,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将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正如高铁、高速公路的建造能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奇迹般的增长。现在数据作为核心的经济资源,搜集、处理、应用数据的平台已成为基础设施,这些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将决定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要打造适应未来社会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就必须解答谁来规划、谁来建设、谁来运营、谁来应用等基本问题。政府可建立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划局”,对地区和国家的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规划,平衡社会各方利益,制定公平、公正的数据资源分配使用方案,让金融基础设施从规划开始就具有正确的导向。当然,政府也不能包办一切,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责边界。在政策层面,政府制定建设标准和使用规范,是工程的“监理方”和“验收者”;在实施方面,充分借助各家市场机构和科技企业的专业经验和优秀人才,又快又好地建设金融领域的“道路”和“桥梁”。此外,作为管理社会核心经济资源的平台,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兼具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应由具有公信力和公益性的机构管理,或采取“政府+市场”的方式运营,降低数据和信息的社会成本,消除“数据黑箱”。

正确的金融价值观是金融创新扬帆远航的“方向舵”。金融的核心功能是从跨时间、跨空间两个维度来分配社会经济资源,通过促进商品交换和跨时空投资,把生产要素资源分配给最需要且最善于利用它的生产个体,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让每个百姓有更多的经济生活选择,让未来的社会有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可以供民众消费,从而拓展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边界”和大众的生活水平,这才是金融应有的初心和使命。好的金融活动能够扩大这个福利边界,不好的金融活动是在这个边界中自己分割一大块,甚至缩小社会福利边界。

科技创新向来都是“双刃剑”,如果只具备强大的专业技术能力却没有把它用在正确的方向上,社会最终会受损,而不是获利。就像核能的开发利用,如果任其发展不进行管理,爆发核战的社会后果将远远大于几个核电站的商业收益。自然科技如此,金融科技也是如此。这需要所有金融从业者牢记金融的初心和使命,在金融大航海时代,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把舵定航”。

数据治理和风险管理制度是“金融大航海时代”的“压舱石”。当前数据已经成为社会的核心经济资源,我们要像对待核能一样,对数据的采集和使用怀有敬畏之心。首先,数据的采集一定要合法,遵循“合法授权”“最简够用”的原则。其次,数据的使用一定要合规,把握“征信有资质”“数据要脱敏”的原则。

对监管部门而言,既要防范风险,也不能因噎废食,“一刀切”禁止一切创新业务。一方面,要以金融功能和风险实质监管取代机构名称监管。比如设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和要求持牌经营等。第二,要按照系统重要性的维度来监管,把握鼓励金融创新和加强风险防范的平衡。比如随着金融机构的不断成长,一旦资金数额或客户数量突破一定门槛,监管标准和合规要求就要及时提升,监管强度也要不断加大。

总之,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金融大航海时代”,中国面临巨大的历史机遇,一定程度上占据了竞争先机。但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金融创新兴于技术,成于制度,科技创新是“桨”,金融价值观是“舵”,风险管理制度是“压舱石”。只有具备超越竞争者的远见,把握好这些基本原则,中国的金融发展才能把先发优势转化为最终的成功。

本文摘编自《中国金融杂志》文章《范文仲:金融的未来之争与中国机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国企发展
下一篇:为老年人打造友好的网络环境,我们刚刚起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