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各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置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由经验丰富的法官值班,对普通窗口办不好、办不成的“疑难杂症”对“症”下“药”。(中国新闻网)
办不成事,谁都会着急上火,谁都有心急如焚,谁都想有豁然明朗。群众办不成事,可能有制度的框架限制,可能有群众认识的偏差,可能有担当作为的风险,可能有利益瓜葛的胡搅蛮缠……“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是痼疾,遇到难点、堵点是必然,但救火、灭火是本职,为民服务党员干部既要有干事的“态度”,也要有干成事的“力度”,才能让民心更安稳、更安心、更放心。
“办不成事”窗口,有“态度”显“温度”。为民服务要多“接地气”,办不成事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答复,是政策的原因做好宣传解释,经办人员能力不足、思维不宽、办事不活、方法不多确实是存在的,培养“全能型”的干部一直在路上,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时间去推进。而设置“办不成事”窗口,安排有经验的老干部,集中优势力量去针对“疑难杂症”解决,让群众看到态度是端正的,也能够引导群众化解不满意的“吐槽”,让温暖的服务随行。
“办不成事”窗口有“速度”也要“进度”。“办不成事”问题已经产生了,窗口接件后就必须要明确的给群众一个说法,群众才不至于揪着不放,从而产生干群之间的“裂痕”。“办不了”的,做好解释疏导;“很难办”的,约群众约定时间,马上与相关的部门进行会商,看能否通过容缺受理等方式解决,定期回访群众事情办理的情况;“不给办”的,及时监督问责,并且将相关情况向办事群众做一个通报,让群众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作风的转变。
深化“放管服”,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越来越多的权力和责任下放到基层,给办事群众带来便利,但是毕竟在探索摸索的过程中,会不断凸显功能不全、协调不畅等问题。服务能力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而是要有一个创新的态度,和一个突破的力度。“办不成事”作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相关部门有反应的“速度”,有解决的“力度”,不推诿扯皮,不敷衍塞责,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一起为群众解决“办不成的事”,就能让“办不成事”窗口全力为群众“办成事、真办事、办好事”。(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