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激活旅游业中的文化生产要素

2021-06-18 11:16:07    光明日报

经文旅部测算,今年端午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超8900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4.1%,恢复至疫前同期的98.7%;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39.7%,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4.8%。端午假期的消费数据让不少人对暑期旅游市场抱有更高期待,其背后的文化消费热也惹人关注,被视作文旅消费提质升级的一个注脚。

近年来,随着新消费主体的崛起、新消费内容的迭代以及新消费格局的调整,文旅消费不断提质升级,并成为文旅业发展的动力因素。青年和银发消费群体崛起,新的消费特点倒逼文旅业在产品设计、场景塑造、服务供给、营销宣传等方面日趋多元化、数字化、个性化和适老化。此外,城乡消费空间互动趋势进一步凸显。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近车程、短距离、高频次的“微度假”成为游客出行的重要选择。随着大中城市市场向周边中高端休闲目的地流动,城郊消费市场不断扩容,下沉市场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带动了各类红色乡村游、民俗乡村游、休闲度假游的发展,城乡之间互为市场,重塑文旅消费的新空间格局。

与文旅消费提质升级同时实现的,还有公众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加深。从需求侧来看,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出圈”,“三星堆上新”带来文博旅游的爆红,折射出的都是公众对文物发掘、保护、传承与日俱增的关注与精神文化需求。从供给侧来看,端午期间刷屏的河南卫视水下舞蹈节目等也启发我们,可将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和地域风貌有机融为一体,在传统文化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和当下文化潮流因素,以全新的艺术形式激活文化遗存。这种文化的觉醒将使文旅产品能够与目的地的文化底色“共生”,推动优秀文化不断“破圈”。

加快文旅业发展,有必要继续围绕文化做文章,通过搭建新平台、创造新内容、融入新技术,使文旅业发展成为提升国民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的着力点。一方面,可依托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在空间上搭建新平台。将空间上分散的文化要素与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事业提升进行串联,推动“小旅游”向“大平台”“大生态”演进,使文化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同时,应通过业态创新、服务创新、品牌创新优化文旅供给的市场适配性,打造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旅产品。在文旅公共服务中,还需融入新技术。目前文旅资源数字化活化、文旅消费环境数字化提升、文旅传播渠道数字化拓展等方面已有诸多崭新尝试,下一步需要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到文旅基础性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当中,包括加快建设数字化文化资源档案馆和数据库、特色文化云端博览馆,将其打造成为集合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支持多主体参与文化研究,拓宽文化教育途径,推动优秀文化走向国际市场。(作者:吴志才 黄诗卉,分别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618购物节大幕开启,如何为乡村振兴创造更多机会
下一篇:老年人刷脸打车,值得期待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