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最好的“陪诊”是优化就医流程

罗志华    2021-06-29 15:26:25    光明日报

不久前,26岁女孩当医院陪诊员的新闻,让这个职业进入公众视野。近日,一些职业陪诊员分享自己的陪诊经历,再次使这个话题升温。据介绍,陪诊员服务对象有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不愿麻烦熟人的年轻人、丈夫无法请假陪同的孕妇以及不认识路的异地患者等。

在新兴职业不断涌现的当前,陪诊员的出现不足为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老年人“一体多病”、看病要跑多个科室,对网上挂号、手机支付不熟悉等情况催生了陪诊员这个职业。客观说,它的产生顺应了市场需求,有利于帮助患者就医。

但也要看到,该职业的兴起与医院布局不合理有一定的关系。医院越建越大,布局日益复杂,导致就诊、检查、拿结果、取药、缴费等多在相距较远的地方进行。这样的流程往往在门诊有一套规范,在住院部又是另一套要求,患者极易搞混。有陪诊员坦言,自己做陪诊3个月,才摸清医院布局,知道怎么操作可以节省时间,知道不同的检查与治疗在哪里做。

除了布局不合理,医护服务不够贴心周到也是重要原因。比如,诊疗与检查的连接不紧密,导致当天看不完病、次日复诊换了医生的情况比较普遍。医疗设备是冰冷的,更为冰冷的是患者独自面对病痛却无人安慰,在这种情况下看病受阻将加剧患者的低落情绪。虽然热心医生很多,但毕竟医生无法在诊疗之后持续给予每一个患者以情感支撑。买来的陪伴虽然欠缺温情,但至少让患者有倾诉的对象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与其事后弥补,不如事前减少不必要的陪诊需求。最好的“陪诊”,是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体验,让绝大多数患者不必陪诊也能轻松就医,再通过导医和志愿服务等途径满足个别、特殊需求。在通常情况下,市场化陪诊只作为补充,且主要针对行动不便者,这才是对待陪诊需求的正确做法。

便于患者就医的医院布局才最科学,失去了这个前提,再好的规划都不算合理;医院分科细无可非议,但保留老年医疗科等综合科室,方能确保分合有度;医疗信息化本该大力提倡,但也要避免“数字鸿沟”。在门诊排班、预约看病等方面,要做到宁可医务人员不便,也要确保患者方便。“以患者为中心”应落实到医院建设与管理的每个细节,落实到就医的方方面面。

此外,陪诊员这个职业有存在的价值,但也应正视所面临的风险。要看到,陪诊员若有获得紧缺号源的能力,或者有带领患者“走后门”的本事,就容易获得青睐。假如不为这个职业设置准入门槛,不强化陪诊过程的规范,难免会有陪诊员通过非正当手段来提升自身竞争力,甚至过去的号贩子、医托等,也可能换上陪诊员的马甲,利用自身优势获取不当利益。新兴职业需要尽快出台规范,对那些可能影响医疗秩序的陪诊员,更当如此。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交通建设仍是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
下一篇:畅通解决纠纷渠道,维护旅游消费者权益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