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不断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021-09-17 15:53:29    人民日报

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健康活力正在成为校园新风尚

学生体质和健康监测看重的不只是数据变化,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健康教育不只体现在体育课上,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依然任重道远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青少年身体素质事关个人成长、家庭幸福、民族未来,只有积极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强健体魄、砥砺意志,凝聚和焕发青春力量,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曾经一段时间,校园中“小胖墩”“小眼镜”发生率有所上升引发各界关注。一些地方的校园体育,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课时开设不足、活动组织滞后、场地设施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也成为困扰不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现实难题。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成为广大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期待。

近年来,随着政策措施牵引带动,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学生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出现好转,学生营养不良状况持续改善……不久前,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开展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情况公布。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各地各校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在育人实践中,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通过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强化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体魄强健正在成为新时代学生的标配,健康活力正在成为校园新风尚。

也要看到,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同时,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学生超重肥胖率上升、学生握力水平有所下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仍较为显著。精准把握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因素,靶向施策,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依然任重道远。

学生体质和健康监测看重的不只是数据变化,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健康教育不只体现在体育课上,更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把青少年健康和学校体育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的文件密集出台,相关政策不断细化完善。最近,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将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规范化系统化。无论是引导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还是构建面向人人、人人有责的健康教育体系,相关要求体现了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不仅立足当下,更着眼长远。

奋进新征程,广大青少年学生要多参加体育锻炼,为未来的持续奋斗打好身体的底子;学校要把全面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努力为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增色添彩。(赵婀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投身乡村振兴 砥砺担当作为
下一篇:百年“石太”筑梦铁路新时代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