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综艺与科学融合唤起人们的求索欲与好奇心

2021-10-20 18:45:12    光明网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个体的我们也总有奇思妙想、灵机一动的瞬间:植物是否有感知?放大镜能否烤熟食物?人体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为了验证这些有趣的“脑洞”,追寻背后的科学真相,一档奇趣实验类真人秀《嗨放派》,从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围绕植物、动物、生活、太空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多元主题,借助实验工具和指南,开展趣味科学实验,以求重新唤醒人们心中久违的求索欲与好奇心,实现综艺与科学的有机融合。

好奇心化作燃动力,打造沉浸式科学体验

好奇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对未知保持期待是我们成长进步的源泉。科学历史的推进不乏惊喜和意外,充满对“微不足道”的关注。在一次泰晤士河上的乘船旅行中,詹姆斯·布拉德雷观察船头风向标得到灵感,深入研究恒星位移的细微变化,发现了地轴的章动;口袋里融化的巧克力,让珀西·斯本塞重新思考磁电管的用途,发明了风靡全球的家用微波炉。对微小现象的好奇是科学精神的要素之一,探索科学的宏大宇宙,首先要回归质朴的求知欲,让日常生活成为知识场域,打造趣味性的科学课堂。

通过营造沉浸式科普环境,《嗨放派》将生活变成一本立体百科全书,为观众创新式再现科学求索、知识总结的过程。第五期节目将影视艺术与化学实验结合,重现了影视后期技术不发达的年代,电影营造特殊视觉效果的方法。实验中,嘉宾们将洗洁精、双氧水与色素混合,再加入足量的碘化钾溶液,目睹了巨型云海喷薄而出的景象,不仅亲身体验了一把制作“实体特效”的刺激过程,也领会了化学反应的神奇魅力。

节目巧妙化解科学教育的枯燥性,将实验新奇化、直观化,并对这些奇妙现象作详细的原理说明。“这些实验过程让我大饱眼福,对科学更感兴趣了!”,不少观众震撼于趣味实验带来的视觉冲击,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加深了对科学的憧憬。

兼顾奇趣与严谨,发现小实验之外的大视野

如何使书本里的知识“活”起来,让陌生的理论和数字变得可爱,是《嗨放派》创新的思考方向。节目通过安排嘉宾亲身操作实验,验证各种理论和概念,并邀请科学家进行原理指导,向观众证明了知识也具备可看性和生动性。

相信不少人都对时间产生过疑问:“一瞬间”“俯仰之间”等形容时间词汇,代表的具体时长是多少?时间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节目组通过超高速摄像机,记录行人快速移动等现象的发生时长与真实影像,此外还设计“千米合唱”实验,让嘉宾探究如何在340米/秒的声音速度条件下彼此配合,完成同步歌唱。在科学家的指导和解释下,将无形化作有形,让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在呈现科学之美妙的同时,也展现了知识本身从发现、提问到论证、归纳的严谨和不易。

《嗨放派》借助实验手法和科学理论,启发观众培养一定的辩证思维,脱离成见,重新认识事物。节目摒弃结果导向,不输送简单的知识要点,从问题和现象出发,重视探索过程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节目里,嘉宾乘坐三吨冰船,却仅能在海水中行驶十几分钟的结果,出乎所有嘉宾的预料,也打破了大众惯性思维,让观众已有的知识框架得到更新。

“冷知识”亦有生活温度,科普综艺延续人文价值关怀

如今,科普节目层出不穷,以求索探寻新知,达成广泛传播是该类型节目的共同追求。《嗨放派》将“日常”作为切入点,引导观众关注熟悉的现实生活,在平淡里发现有趣,理性中寻找感性,更在陌生感和新鲜感之中营造浪漫。

作为响应时代号召的科普类综艺,《嗨放派》尝试在理论知识中挖掘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观察动物行为的实验向观众传递了“丰容”的理念,提倡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关注动物心理健康;奇趣“体检”让观众发现人体“冷知识”,探究人体潜能,呼吁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的同时,也表达了尊重个体差异的主旨;航天想像之旅则展现了浩瀚宇宙的无穷魅力,弘扬航天精神,更向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致敬。

互联网时代的科普综艺,需要为创意强基固本,加强精神内核的驱动力,让内容价值实现纵深拓展。从《嗨放派》的实践中,可见未来综艺市场聚焦知识内容、重视科学精神的创新趋向。当今的内容作品,需要在展现美好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引导价值,唤起当代青年对真实世界的探索热情,鼓励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将理论付诸实践,让新的梦想成为现实。

(作者系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何天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加快能源转型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下一篇: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