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筑牢防诈反诈的坚实堤坝

2021-11-01 11:38:50    人民日报

随着网络社交、在线购物等不断发展,在虚拟空间产生的电信网络诈骗也日益变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已成为当前发案最高、造成损失最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犯罪。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是保护群众财产安全的需要,也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需要。

10月11日至17日是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其间一则消息令人振奋:今年6月至8月,全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连续3个月实现同比下降,自去年10月以来,打击整治非法开办贩卖电话卡银行卡犯罪“断卡”行动的成效正在逐渐显现。同时,全国人大正在推进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立法工作,意味着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将有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所谓“打蛇打七寸”,“断卡”就打在了犯罪的“七寸”上。犯罪分子利用非法收贩来的电话卡、银行卡进行收取、转移赃款,逃避公安机关追查,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的重要原因。如今随着“断卡”行动深入推进,犯罪团伙作案成本大幅提升,电信诈骗活动受到遏制。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已进入深水区。从对现行案件快速侦破,到斩断上下游黑灰产的技术链、网络链、资金链,一系列越来越深入的治理组合拳表明,今天的反诈早已不再拘泥于就案办案,已经迈向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从根源上铲除犯罪土壤。

个人信息保护成效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看到,不同于过去广撒网、随机式的诈骗手法,当前欺骗性、迷惑性更强的精准诈骗日趋活跃,而个人信息泄露则是背后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推手。无论是2019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还是今年以来诸如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重要法律的陆续出台,个人信息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受到全社会高度肯定。从转变治理思路,强化行业相关行为的监管,到强化法治保障,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执法、司法等各环节,实践证明,为人民群众织密个人信息的安全网才能防患于未然。

打出综合治理组合拳,就要形成多管齐下、各方参与的治理合力。关于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的说明也强调“统筹推进跨行业、企业统一监测系统建设”,这必然要求各个部门和相关企业之间相互配合、良性互动。同时,综合治理还意味着运用最新技术和充分发挥全民参与的力量。一方面,一些犯罪分子不断翻新诈骗手法套路逃避打击,甚至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应用于诈骗实施,使其更加智能化、低成本化、隐蔽化,反诈的技术手段也需要与时俱进、迭代升级;另一方面,“国家反诈中心”APP不时登上网络热搜,作为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反诈预警和宣传的最新手段之一,其效果已经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电信网络诈骗是可防性犯罪。只有坚持打防并举、防范为先,特别针对财务人员、在校学生、网购人员等群体,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反诈方案,才能筑牢防诈反诈的坚实堤坝,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张 璁)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实打实”换来“心贴心”
下一篇:谁薅了谁的羊毛 受伤的又是谁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