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打击”还是“鼓励”,教育的关键是因材施教

2021-11-02 10:13:31    工人日报

日前,有媒体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0.6%的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式教育,45.4%的受访青年表示这种打击式教育持续到中学,59.7%的受访青年认为打击式教育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见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打击式教育,主要是指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多采取批评、教训、不予褒奖鼓励等口吻和方式。从调查来看,大多数年轻人都曾遭受过打击式教育,这值得关注和研究。

从心理和成长层面来看,过度打击对孩子是有负面影响的,59.7%的受访青年坦言因此缺乏自信,46.5%的受访青年表示性格叛逆,36.1%的受访青年指出影响了亲子关系。

不难理解,一些家长进行打击式教育的初衷是想激励孩子,希望其能够戒骄戒躁、保持谦逊、追求进步,这也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精神和想法。正如有29.3%的受访青年所表示的,在父母的打击式教育影响下,会时刻警醒自己追求进步。

打击式教育普遍存在,有深刻的传统根源。比如,在被国人奉为“家教”圣典的《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就反复告诫家人“满招损,谦受益,人第一要戒傲”。而诸如“吾日三省吾身”之类,也都是先圣的教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打击”并不鲜见,倘若对孩子“鼓励式教育”,反而可能会出现“伤仲永”的情况。

事实上,教育方法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关键要因材施教。因此对打击式教育的效果和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对家长来说,教育子女更是充满个性化选择的过程。比如有的孩子容易骄傲自满,适时“敲打”实属必须;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则需要多一些鼓励与肯定。当然,凡事都要掌握好分寸,不能过度打击,误伤了孩子的自信心。

进而言之,家长们要跳出某些传统思维和固定模式,与时俱进,学习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等,也要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戴先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打造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下一篇:让老年人拥有智能而便利的晚年生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