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对“网瘾老人”应区别对待

2021-11-02 10:24:25    广州日报

近日有报道称,网瘾群体出现了老龄化趋势,“银发低头族”在增多,51%的中老年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

这个数字本不可怕,许多年轻人每天上学、上班期间的上网时间可能都不只4小时。既然年轻人可以,为什么老人就不行?诚然,一切爱好都需适可而止,不能放任成瘾,更何况老年人身体精力以及风险意识整体赶不上年轻人,天天泡在网上可能更加影响健康、变得孤僻,还可能遭遇诈骗。不过,网络并非洪水猛兽,老人上网成瘾也不该被简单归咎于老人自身,更不能因噎废食,“一网打尽”。不妨“网开一面”,分类引导老年人合理“触网”。

我们眼中的“网瘾老人”或许大概可分为这两类:单纯地喜欢新事物、上网玩得溜的老人,或者生活单调转而沉迷于网络的老人。对于第一种情况,互联网只是拉近了老人与亲朋好友的距离,触网让他们感受到自信、更有成就感而不是被时代抛下。他们的注意力不久后更可能被其他高新数字化设备吸引,因此短暂的上网成“瘾”几乎可以不治自愈。而后一种情况才是真正需要引起重视的。无论是在手机上玩游戏、看直播短视频还是与陌生人聊天,老人对于网络依赖成瘾的最深处都是心灵的孤独感。互联网在他们生活中的“越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人和社会对其关爱的“缺位”。对于被动上瘾的这群网瘾老人,与其用劝告、说教甚至抱怨来扯破一张互联网,不如通过陪伴、倾听以及关怀来织密一张温情网。

网瘾老龄化,从某个侧面也说明了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在触网。我们不能今天看到老年人跟不上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就招呼他们“喂!快一点”,明天看到老年人上网成瘾再要求他“嘿!慢回去”。要在“老龄化”与“数字化”之间铺路搭桥,引导合理上网、开发“长辈模式”等只是治标,真正看见并满足老年人生活和心理的深层需求,不让他们被智能时代抛弃,才是治本。(刘冉冉)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莫为减肥“吃”垮健康
下一篇:期待儿童票新规走向更深更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